前輩創英名 后輩續榮光
——走近四支以抗戰英烈命名的民兵隊伍
222
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后來人。
從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等抗日將領,到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庄連”、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等英雄群體,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千千萬萬英雄兒女拋頭顱、洒熱血,以血肉之軀鑄就民族脊梁。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銘記歷史,方能更好地前行﹔緬懷英烈,最好的告慰是英雄輩出。
今天,是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日。讓我們走近4支以抗戰英烈命名的民兵隊伍,一睹他們在新征程上傳承英雄精神、續寫英雄榮光的風採,聽一聽他們對英烈的心裡話。
——編者
“白乙化民兵排”——
“您照亮黑夜,我們守護安寧”
■楊 剛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范奇飛

“白乙化民兵排”民兵開展訓練。王嵩博 攝
“七七事變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一直戰斗在盧溝橋畔,白乙化率領的隊伍就是其中一支,他就是咱們遼陽人。”日前,遼寧省遼陽市宏偉區“白乙化民兵排”民兵,走進沈陽工業大學開展征兵宣傳。當學生問起白乙化事跡,民兵李橙向大家作了詳細介紹。
“民兵排命名后,我們多方搜集資料,採訪白乙化后人,了解這位家鄉的英雄。”李橙告訴記者,民兵排於2021年命名,目前全部由退役軍人組成。
1941年2月4日,日偽軍進犯豐灤密根據地,白乙化率部在北京密雲縣馬營西山與敵人激戰,斃、俘敵117人。戰斗即將結束時,在前沿陣地指揮作戰的白乙化被一顆子彈擊中頭部,壯烈犧牲,時年30歲。
“我願做一把火,點燃更多人的心﹔我願做一顆星,照亮黑夜前行的人。”這是白乙化寫下的誓言,也激勵著民兵走好英雄的路。訓練場上,民兵排將英雄事跡制成展板,鼓舞士氣﹔操場上,民兵向太子河實驗小學學生講述白乙化的戰斗故事,播撒紅色種子。
“您照亮黑夜,我們守護安寧。”2024年,“白乙化民兵排”民兵參加遼寧省首屆“愛我國防”全民演講比賽,講述他們執行任務的一段經歷。
那年春天,宏偉區突發山火,火勢迅猛。接到救援命令后,“白乙化民兵排”迅速集結,奔赴火場。民兵韓建曾服役於原武警森林部隊,多次參與滅火任務,沖在最前面﹔民兵魏寧也是沖鋒在前的“尖刀”,直到火滅后坐下來休整,大家才發現他的頭發燒焦了,眉毛烤沒了……
“我們既然以英雄命名,就要扛起名字背后沉甸甸的責任。”排長吳迪說。
命名以來,“白乙化民兵排”先后參加比武活動10余次,執行扑火救災、抗洪搶險任務20余次,獲得軍事訓練先進團體、個人表彰30余次。這支賡續紅色血脈的民兵隊伍,正續寫傳承英雄精神的新篇章。
敬愛的白乙化烈士:
您好!我是遼寧省遼陽市宏偉區“白乙化民兵排”排長吳迪。我代表全排向您報告:在您生長的這片熱土上,我們這支以您名字命名的民兵隊伍,正用忠誠與擔當續寫新時代的奮斗答卷。
白乙化同志,您可曾看見?在您當年離家的村口,老槐樹年年新綠,家鄉父老修繕您的故居、傳頌您的事跡,孩子在清明節獻上白花,老師講述“小白龍”綽號背后的鐵血傳奇。您的名字,早已不只是鐫刻在紀念碑上,而是化作春風,吹拂著這片您深愛過的土地。
2014年,我們20名退役軍人響應號召,加入民兵隊伍。2021年,當“白乙化民兵排”的旗幟在我們手中迎風招展,那一刻我們更加讀懂了榮光背后的分量。
一年夏天,沖鋒舟訓練期間,民兵孟憲宇的兒子住院治療,兒子病情穩定后他就返回訓練場參加集訓,還在途中營救了一名落水村民。台風來襲,我們頂風冒雨集結,離家前,民兵孫斌親吻兒子臉頰,說:“爸爸是民兵,當災情來臨,必須沖上去、頂得住。”
這面旗,我們接過來,也必將高高擎起。
“白乙化民兵排”全體民兵
“左權民兵應急連”——
“高擎英雄旗幟,爭當合格傳人”
■陳 余 丁時偉

“左權民兵應急連”民兵參觀醴陵市革命烈士紀念館。丁時偉 攝
湖南省醴陵市淥水河畔,一場軍地聯合組織的防汛救災訓練正在緊張進行。
“受極端天氣影響,淥水流域突發洪澇險情,發現多名‘被困群眾’和兩名‘落水者’,水域情況復雜,沖鋒舟無法靠近,請立即組織救援……”接到指令,“左權民兵應急連”民兵文郭威、王勇嫻迅速反應,嫻熟操作無人機鎖定“落水者”位置,精准拋投救援裝備。
同時,民兵操控無人救生艇,與消防救援人員、武警官兵緊密配合,成功轉移“被困群眾”。高科技裝備的運用,大幅提升救援效率。
醴陵是左權將軍故裡。2020年1月,“左權民兵應急連”正式授旗成立。每逢左權誕辰、清明、國家公祭日等,民兵都會走進位於左權鎮將軍村的左家老屋接受教育。“我們也決心與華北人民共艱苦,共生死。不管敵人怎樣進攻,我們准備不回到黃河南岸來……”讀著左權寫給母親的家信,新入隊民兵劉亞奇眼眶濕潤。
“革命戰爭歲月,先烈為了勝利一無所惜。在將軍故裡,我們要高擎英雄旗幟,爭當合格傳人。”民兵連連長胡競說。
2022年2月,一處倉庫因屋頂積雪過多坍塌。“左權民兵應急連”30余名民兵組成突擊隊,在時任連長黃顯金帶領下,徒手搬運被埋貨物。黃顯金是一名有著18年黨齡的老黨員,也是一名退役軍人。他說:“隻有救民於水火、助民於危難,才能不愧對先輩。”
2023年5月,淥水河畔暴雨初歇,一名群眾不慎落水,情況危急。巡邏途經此地的民兵班長廖紫佳聽到呼救聲,縱身躍入湍急河水。他3次被激流沖開仍不放棄,最終與趕來的消防救援人員合力救起落水群眾。當時的場景廖紫佳至今仍歷歷在目:“那一刻,腦海裡隻有一個念頭,就是決不能放棄!”
夕陽西下,醴陵市民兵訓練基地一派熱火朝天的練兵景象,民兵們揮汗如雨。在他們的身旁,鮮紅的連旗高高飄揚。
敬愛的左權將軍:
您好!
提筆寫信給您,是我們“左權民兵應急連”全體民兵長久以來的心願。雖然未曾與您謀面,但您的名字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成為我們精神的旗幟、前進的燈塔。在您的故鄉湖南醴陵,我們每一天都在努力,不負“左權”這個名字的榮光。
民兵連自成立以來,無論是日常訓練、整組點驗,還是防汛救災、森林滅火,我們都以實戰標准嚴格要求自己。近年來,我們累計完成50余次急難險重任務,在淥水河畔開展防汛救援演練,熟練運用無人機、無人艇等新裝備,隻為更好守護群眾平安。民兵班長廖紫佳在巡邏時勇救落水群眾,事后他說:“這是左權民兵該做的事。”
我們不僅在危難時沖鋒在前,也在比武場上奮力拼搏。周明、陳輝軍、易鳳、李蘇等民兵在省軍區比武中取得佳績,為連隊贏得榮譽。
在醴陵,您的精神從未遠離。您的舊居左家老屋靜靜屹立,每年清明、誕辰日和公祭日,我們都會前去緬懷,家鄉群眾也常來看望。您的精神,深深感染著一代代醴陵人。
作為新時代民兵,我們將始終傳承紅色基因,扛起應急應戰使命,守護您深愛的家鄉。
“左權民兵應急連”全體民兵
“趙尚志民兵應急連”——
“像英雄一樣戰斗,守護好家園”
■董艷設 喬振友

“趙尚志民兵應急連”黨員在趙尚志、趙一曼兩位抗聯英烈雕像前庄嚴宣誓。董艷設 攝
“抗日戰爭期間,有一位將領擅長游擊戰,帶領200多人的隊伍打得800多日偽軍落荒而逃。他,就是東北抗聯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趙尚志將軍。”近期,黑龍江省尚志市“趙尚志民兵應急連”全體民兵,來到趙尚志和趙一曼雕像前,緬懷抗日英雄,汲取奮進力量。
這支以烈士命名的民兵隊伍,來自以烈士命名的城市。抗戰勝利后,珠河縣更名為尚志縣,1988年撤縣設市。2019年,軍地聯合為“趙尚志民兵應急連”命名。命名以來,“趙尚志民兵應急連”圍繞“弘揚東北抗聯精神、爭做新時代好民兵”開展系列主題活動,每年新入隊民兵第一課,就是在趙尚志、趙一曼烈士雕像前宣誓。趙尚志烈士“生為中國人、死為中華魂”的錚錚誓言,成為全體民兵的精神坐標。
1月2日,“趙尚志民兵應急連”接到集結命令,循著抗聯將士的足跡,向茫茫雪野開進。行至密林深處,氣溫降至零下35攝氏度。
“火烤胸前暖,風吹后背寒。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行軍途中,民兵高唱《露營之歌》。踏雪野、跨冰河、住雪窩棚……民兵連在嚴寒條件下開展指揮所開設、爆破救援、道路清障等課目訓練,錘煉戰斗作風,檢驗支援保障作戰能力。
一年夏季,尚志市遭遇特大洪水,多個村屯群眾被困。接到命令,“趙尚志民兵應急連”趕赴抗洪搶險一線,黨員突擊隊率先跳入齊腰深的洪水中,壘沙袋、固堤壩。全連奮戰3晝夜,轉移安置群眾4000余人,構筑子堤600余米。“英雄連隊的民兵,就要像英雄一樣戰斗,守護好家園,守護好人民。”民兵班長季偉龍說。
季偉龍是一名有著2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也是一名退役軍人。救援中,他駕舟進入危險地段,5次排除險情,成功救出11名被困群眾。這次行動中,連隊有11名民兵在一線遞交入黨申請書,1名民兵火線入黨。
“英雄的名字,就像一把燃燒的火炬,激勵著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奮進,在遂行急難險重任務中當先鋒、打頭陣。”連長王培成說。
敬愛的趙尚志將軍:
您好!我們是在您生前戰斗過的黑土地上,成長起來的“趙尚志民兵應急連”。我們以無比崇敬的心情,向您匯報我們的工作和心聲。您的英名,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成為我們前行路上永不熄滅的燈塔。
作為英雄的傳人,我們深知肩上責任重大。日常訓練中,我們牢固樹立實戰標准,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記得今年春節前一次野外拉練,氣溫驟降,積雪沒膝。大家手凍僵了,臉凍紅了,但沒有一個人叫苦退縮,全員按時到達指定地點,無一人掉隊。因為我們就站在您當年與日寇浴血奮戰的土地上,我們深知:英雄的精神,就是在最艱苦的環境中磨礪出來的。
一年夏季,尚志市遭遇特大暴雨。我們奉命緊急集結,奔赴抗洪一線,連續奮戰數日,裝沙袋、固堤防、轉移群眾。雨水汗水濕透了衣裳,泥漿裹滿了褲腿。一位老爺爺拉著我們的手說:“看到英雄的旗幟,我們就放心了!”
將軍,您畢生追求的理想信念,如今正由我們接續奮斗。我們或許不能像您那樣馳騁沙場,但我們可以立足本職,不斷提高應急應戰能力,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為強國強軍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會把對您的崇敬轉化為投身強軍實踐的實際行動,繼續守護好這片您深愛的土地和人民。
“趙尚志民兵應急連”全體民兵
“沙家浜女子民兵連”——
“練精武藝,燃旺蘆蕩火種”
■於 錄 張 波

“沙家浜女子民兵連”民兵在蘆葦蕩中進行射擊訓練。張繼春 攝
“1937年,在上海復旦大學學習的朱凡,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后來被組織派到橫涇地區(現沙家浜),發動群眾與日偽軍展開反‘清鄉’斗爭,守護剛剛建立起來的沙家浜革命根據地……”江蘇省常熟市“沙家浜女子民兵連”新入隊民兵來到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聆聽“阿慶嫂”原型朱凡智斗日偽軍的傳奇。
“參觀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在紀念碑前組織入隊宣誓,是‘沙家浜女子民兵連’新隊員入隊的必修課。”常熟市人武部領導介紹,2009年5月,他們從全市退役女兵和優秀民兵中遴選骨干,組建“沙家浜女子民兵連”。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京劇《沙家浜》經典唱段響起,那段歷久彌新的軍民魚水情從歲月深處走來。“當年朱凡帶領黨員和村民為新四軍傷病員送飯送藥,今天我們也要為群眾排憂解難。”民兵連與當地敬老院、困難家庭建立長期幫扶關系,定期上門走訪慰問。她們還應用全息投影技術,重現“春來茶館”情報站場景,開發“蘆蕩火種”AR體驗項目,吸引超10萬人次青少年參與。
為提升應急保障能力,民兵連立足江南水鄉特點,創新開展“水陸兩棲”訓練,重點開展醫療救護、應急通信、后勤保障和專業課目訓練。
蘆葦密布的水道中,女民兵們駕駛沖鋒舟,展開水上偵察、救援等課目訓練。無人機操控手周艷虹操控無人機對目標區域抵近偵察,現場畫面實時回傳指揮中心﹔衛生員許秋怡在搖晃的沖鋒舟上,熟練為“傷員”止血包扎……民兵連第四任連長吳瓊說:“練精武藝,燃旺蘆蕩火種。”
“蘆蕩火種”,生生不息。近年來,在上級組織的軍事比武中,“沙家浜女子民兵連”多次斬獲團體總分第一名,多個單項成績名列前茅,先后被表彰為“軍事訓練先進單位”“基層建設先進單位”“三八紅旗集體”和“擁政愛民先進單位”。
敬愛的前輩們:
當我們在沙家浜晨曦的微風中,身著迷彩,肩扛鋼槍,心中滿是對你們的崇敬與感激。你們用熱血和生命鑄就的“沙家浜精神”,如同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夏日,驕陽似火,地面滾燙。訓練場上,我們汗水濕透衣衫,皮膚晒得黝黑,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有一次,開展水上戰術協同訓練,凌晨5點我們就集結出發。陽澄湖面薄霧未散,一聲哨響,我們迅速集結、登舟、出航。那一刻,我們仿佛跨越時空與你們並肩作戰。
執行任務時,我們同樣沖鋒在前。2024年夏天,常熟部分地區發生嚴重內澇。傾盆大雨中,我們扛沙袋、筑堤壩、疏通道,成功轉移群眾500余人。一位白發老人撫摸著我們的迷彩服,哽咽道:“你們和當年的阿慶嫂一樣!”
在收蟹季,民兵“助農小分隊”挽起褲腿,跳進齊膝深的塘水裡,幫蟹農起籠、分揀、裝盒。我們還開設“巾幗直播間”,幫村民銷售大閘蟹、淺水菱、蘆葦畫等土特產。
前輩們,我們深知“沙家浜”這個名字承載的榮光與責任,定不會辜負這份期望,把“蘆蕩火種”的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書寫屬於我們這一代“阿慶嫂”的輝煌篇章!
“沙家浜女子民兵連”全體民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