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尋英雄王杰成長軌跡,感悟革命軍人一脈相承、代代相傳的光榮傳統——
尋找“英雄背后的英雄”


點擊播報本文,約
王杰生前所在部隊組織官兵參觀王杰事跡陳列館。萬智奇攝
金秋時節,記者走進陸軍某旅王杰事跡陳列館。
60年前的7月14日,為了保護參加訓練的民兵和人武干部,23歲的王杰張開雙臂、扑向即將爆炸的炸藥包,光榮犧牲。
60年來,以“三不伸手”“兩個不怕”“人生三問”為內核的王杰精神,感動和教育了無數人。
2017年12月13日,習主席看望王杰生前所在連官兵時感慨地說:“我小時候就知道王杰的故事,王杰是我心目中的英雄!”2019年春節前夕,習主席給“王杰班”全體戰士回信,勉勵他們“弘揚王杰精神,努力拼搏奮斗”。
樹有根,水有源。記者一路探尋王杰成長之路,感悟英雄真摯心聲,找到了許多“英雄背后的英雄”,發現了大樹的根脈、長河的源頭。
“三不伸手”的楷模,是一名志願軍英雄坦克車長——
明鏡高懸,照人肝膽
“在榮譽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質上不伸手。”
這句話,寫在王杰的日記中,是王杰精神著名的閃光點。
習主席在參觀王杰生前所在連榮譽室時,深有感觸地說,這“三不伸手”是一面鏡子,共產黨員都要好好照照這面鏡子。
明鏡高懸,照人肝膽。那麼,王杰又是以誰為“鏡”?
追根溯源,記者的思緒回到1953年那個夏夜,朝鮮半島的鐵源地區。
一場大雨過后,在夜幕掩護下,志願軍一輛坦克穿過一片開闊泥濘地,卻不幸落入彈坑,動彈不得。此處距敵陣地前沿僅千余米,且不易隱蔽,情況萬分危急。
棄車求生還是坐以待斃?當天,車長楊阿如和戰友們已經打掉3輛美軍坦克,棄車撤離完全情有可原,也算勝仗。但是,他們最終決定原地偽裝,與敵周旋,並機智地再次打掉敵人兩輛坦克。
這,就是創造了我軍坦克單車作戰傳奇的“215號人民英雄坦克”!
故事講到這裡,高潮還沒有到來。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高光時刻往往在走下戰場之后——
1958年3月,榮立兩次一等功、榮獲“二級人民英雄”榮譽稱號的楊阿如,自願復員回家鄉務農。不久,就是國家三年困難時期。楊阿如戰功卓著卻深藏功名,堅決不向國家伸手要待遇、要救濟。直到4年后,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英雄坦克手》上映,人們才知道他的英雄事跡。
1960年,就在楊阿如復員兩年后,稚嫩青澀的王杰剛剛踏入部隊。
巧合的是,王杰入伍時的新兵連所在班,正是當年將“215號人民英雄坦克”從彈坑裡救上來的那個工兵班。
“王杰沒有見過楊阿如本人,但在新兵連的那段時光裡,他肯定聽說過楊阿如和215號坦克的故事。”“王杰班”第32任班長黃龍告訴記者,“從此,他知道了自己的路應該怎樣走。”
走好自己的路,要靠自己的腳。王杰事跡陳列館一角的展櫃裡,靜置著兩雙解放鞋——一雙淺口,一雙深口。
“坑道施工時,深口鞋能更好地保護腳踝,減少碎石剮碰。”黃龍向記者介紹,作為經驗豐富的老兵,王杰原本可以領用那雙更適合作業的深口鞋,但他毫不猶豫地將深口鞋讓給了新兵。
“吃苦在別人前頭,享受在別人后頭。”展櫃中的日記裡,王杰這樣寫道。
“如今,旅裡每年新干部任職,第一課就是走進陳列館,學習老班長‘三不伸手’精神。”黃龍介紹,這堂必修課堅持了幾十年,“三不伸手”這面鏡子提醒每一名官兵,無論職位高低、功勛大小——肩上扛的隻有責任義務,沒有特殊權利。
黃龍回憶說,有一年他參加比武集訓,雖然成績優異,卻因編制限制被分到替補組。領導得知他來自“王杰班”,主動提出可作調整,卻被他婉拒:“榮譽不是特權,正因為來自‘王杰班’,更不能搞特殊。”
駐守在昔日的淮海戰場,官兵忘不了劉伯承元帥——
“說到底,戰斗員、司令員,都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20世紀30年代,劉伯承從蘇聯學成歸來,主持條令翻譯。痛恨舊軍隊等級森嚴的他,在新譯詞后加了一個“員”字:“司令”變成“司令員”,“護兵”改為“警衛員”,“伙夫”稱作“炊事員”……
官兵們感慨地說,這一個個“員”,從我軍建立之初,就從稱謂上定下基調:人民軍隊的成員沒有身份高低,隻有分工不同﹔沒有特殊待遇,隻有責任擔當。
“兩個不怕”,王杰名言的源頭遠在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撼山易,撼解放軍難
在王杰事跡陳列館日記展廳,3面日記牆上刻錄了50篇節選的日記原文。
1965年5月1日,王杰在日記本中寫下這樣一句話:“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兩個月后,他用生命踐行了這句錚錚誓言。
習主席在看望王杰同志生前所在連官兵時,動情地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膽魄的生動寫照,要成為革命軍人的座右銘。”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記者考証發現,我軍這句著名口號的源頭,遠在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上世紀50年代初,歷盡艱險由四川徒步進藏的第18軍某部,開始了川藏線筑路的艱苦征程。在皮康崖險段的施工中,二連官兵率先叫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攀上幾十米高的陡壁打眼放炮,突破天險。
1962年10月,青藏高原,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打響,某部二連六班向敵軍地堡發起進攻,敵軍彈如潑雨,班長陽廷安喊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來,打進去!”戰士們前赴后繼,連續奪下敵軍多座地堡,陽廷安壯烈犧牲。
次年,時任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進京匯報戰況,談及此戰。毛澤東同志說:“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說著,他用手指了指張國華,“這是你的發明權。”張國華連連擺手:“不是我,發明權是我們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毛澤東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逸興遄飛,思接千古:“過去岳飛說,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天下太平矣。又說,餓死不搶糧,凍死不拆房。前句有片面性。那時金兀術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今天我要說,撼山易,撼解放軍難!”
文官也要不怕死,武官也要不愛錢!如果雄鷹的翅膀系上黃金,就再不能飛翔。
從青藏高原到淮海大地,恰似祖國大地山連山、水連水,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無論在哪裡發源,都能滋潤每座軍營。
今天,“王杰班”所在連隊的走廊裡,有一面與王杰半身銅像遙遙相對的“作風鏡”。“作風鏡”不遠處就是連隊“陽光公示欄”,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晉職晉級、評功評獎、經費使用、物資採購等事項都在這裡公示。
一張兌換清單截圖,引起記者注意。一名採購員完成體能訓練器材採購后,把電商平台贈送的“抵現積分”全部兌換成籃球、羽毛球拍等公用品,清單截圖工整貼出。“將隱藏的抵現積分公開,接受大家監督,就是要防止‘暗箱操作’滋生以權謀私現象,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王杰班”所在連指導員孫佳祥說。
從“王杰班”來到該旅“三不伸手”黨性修養體驗館,記者發現出口處也立有一面鏡子,對面的牆上,懸挂著“省思”二字,張貼著軍隊規章制度和廉政法規。
“不在公務用餐、車輛使用等日常環節模糊公私界限”“行軍就餐,和戰士同吃自熱食品,不搞特殊化”“不因官職高超標准分配住房、優先安排家屬”……翻開該旅黨員領導干部的“三不伸手”承諾書,條款越列越細、越寫越實。
“就像我們黨制定的中央八項規定,條條指向具體問題。”王杰紀念館館長李文靜深有感觸地說,“隻有抓早抓小、防微杜漸,從細微處落地,在日常中堅持,才能避免小管涌淪為大塌方。”
“人生三問”,引發“王杰班”的一次尋根之旅——
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在日記本裡,記者看到王杰當年這樣寫道——
“什麼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麼是前途?革命事業就是前途。什麼是幸福?為人民服務就是幸福。”
穿越時空,撫今追昔,烈士的3個自問自答,發出黃鐘大呂般的震撼轟鳴。
面對英雄的“人生三問”,記者感慨萬千:一名如此年輕的戰士,何以能有這樣深刻的思想、通透的認識、崇高的覺悟?
其實,這個問號,也挂在王杰的傳人心中。
今年7月14日,是王杰犧牲60周年紀念日。黃龍帶領全班戰友一起走進連隊榮譽室。畫像上,老班長眼神堅毅,默默注視著他們。
黃龍讀過很多遍《王杰日記》,也常向戰友講述王杰的英雄事跡。他說,日子久了,大家心裡也有問號——爆炸發生前,王杰不也是普通一兵嗎?那驚天動地的壯舉,那毫不畏懼的英雄氣,究竟從何而來?
圍繞老班長的“人生三問”,黃龍和戰友們參加了旅裡組織的“紅色尋根行”活動。
——“你們可能想不到,王杰的榜樣曾經是老愚公!”他們來到王杰生前戰友徐汝明家中拜訪,徐老告訴他們,王杰入伍前讀過9年書,夢想是當一名坦克兵。新兵集訓結束后,卻被分到工兵班,整天掄大錘,難免有些失落。時任連隊指導員馮安國送給王杰一本毛澤東同志寫的《愚公移山》,王杰認真研讀思考,很快端正了思想,煥發了干勁。
“掄大錘太用力,手都腫了,吃飯只能哆哆嗦嗦地用勺子,就這樣,他還要堅持……”徐老說,在同期入伍的戰友中,王杰第一個加入共青團,還被評為“五好戰士”,榮立個人三等功,熟練掌握了工兵專業五大技術。
——“王杰的榜樣,曾經是一名與他同齡的抗日烈士。”在王杰的故鄉山東省金鄉縣王杰村,該縣政德教育中心講師李可陽說,王杰村原名華堌村,王杰就讀過的縣一中,前身是湖西抗日中學,有深厚的紅色底蘊。當時,學校組織遷葬抗日烈士遺骸,16歲的王杰,曾親手捧起犧牲時同樣16歲的烈士劉思代的遺骨……
——“王杰的榜樣,曾經是雷鋒。”在王杰生前戰友馮明臣家裡,馮老說,王杰和雷鋒年齡相仿、經歷相近、學歷相當,王杰特別懂雷鋒、敬雷鋒,平時學雷鋒。在日記裡,王杰33次提到雷鋒。擔任班長時,王杰率先在班裡成立了學雷鋒小組。“雷鋒犧牲在王杰犧牲3年前,是離王杰最近的一名楷模。”
尋找“英雄背后的英雄”,記者的尋訪之旅,與黃龍和戰友們的足跡重合,思緒也融合在一起。
“英雄自覺學英雄,英雄部隊出英雄,這就是我們這支軍隊英雄輩出的奧秘。”一路尋根,黃龍告訴記者,正像習主席指出的那樣:“王杰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永遠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學習踐行王杰精神,讓王杰精神綻放新的時代光芒。”
從徐州向邳州,運河蜿蜒,水脈縱橫。一路上,王杰小學、王杰廣場、王杰派出所……王杰的名字舉目皆是。
“王杰的槍,我們扛﹔王杰的歌,我們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為革命,永遠跟著黨……”記者走進江蘇省徐州市王杰中學時,操場上傳來學生們嘹亮的歌聲。
王杰犧牲地紀念亭旁,水杉參天,無聲靜立,那是當年鄉親們為紀念烈士種下的。不遠處,運河潺潺流淌。
“這些年,古運河的水也在變清!”聽著當地群眾的話,記者腦海中浮現出一個深情的隱喻——
“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記者 黃昆侖 危喬巧,採訪得到宋世杰、余睿喆大力支持)
記者手記
源頭清澈 長河澄碧
一路尋訪,記者猶如在一條無比壯闊的長河溯流而上。英雄自覺學英雄,英雄部隊出英雄,我們這支偉大的人民軍隊,就是這樣英雄輩出、代代相傳,前浪澎湃、后浪奔涌。
這條長河,之所以千裡澄碧,有它清澈的源頭,也有一路上純淨的山溪不斷匯入。作為英雄部隊的傳人,我們每一名后來者,都有責任做這樣的山溪,自覺保持純潔干淨,遠離污濁沾染,用我們像前輩一樣的純粹,推動這條長河永遠保持本色、奔流不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