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和瑞典舉行“哥特蘭哨兵”聯合演習


點擊播報本文,約
9月下旬,波蘭和瑞典在波羅的海,首次舉行兩國聯合軍事演習,代號為“哥特蘭哨兵”。這次演習是兩國近期系列軍事互動中的又一重要事件,在兩國最新簽署的雙邊防務協議框架下進行。有評論稱,此次演習折射兩國共同的安全焦慮,可能加劇歐洲東翼緊張局勢,並推動地區國家繼續強化軍備建設。
首次聯演
“哥特蘭哨兵”演習設置危機響應、聯合防御反擊及北約框架下的集體行動等多個階段,旨在檢驗波蘭與瑞典聯合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
在危機響應階段,兩國模擬觸發雙邊防務協議的多類威脅場景,包括:哥特蘭島上的北約軍事設施遭到滲透破壞、連接兩國的重要海底電纜被切斷、盟國軍用運輸船在哥特蘭島附近遇襲等。與此同時,聯合情報顯示,假想敵正借演習之名向東歐方向集結兵力,並計劃奪取哥特蘭島作為后續行動支點。波瑞國防部據此判斷戰爭威脅已觸發防務協議,隨即轉入危機響應狀態,並組建聯合司令部負責事態處置。
參演部隊迅速展開部署:兩國炮兵使用“卡爾·古斯塔夫”火炮開展近岸聯合訓練﹔雙方各出動2架“薩博-340”預警機進行實時監視﹔瑞典8架“鷹獅”戰斗機進駐波蘭基地,與部署在立陶宛的4架同型機形成分布式作戰態勢﹔波蘭向哥特蘭島部署多套“閃電”便攜式防空系統﹔瑞典1艘A26型潛艇進入波羅的海水域﹔聯合司令部還成立聯合運輸指揮部,啟動海、陸、空快速投送模式。
聯合防御反擊階段以抗登陸演練為背景,組織對海打擊、海空支援、防空反導和岸基火力攔截等課目演練。該階段持續時間與烈度有限,重點演練兵力機動與指揮協同。有外媒分析認為,“哥特蘭哨兵”演習側重快速響應和聯合投送能力,目標在於應對首波攻擊並為后續援軍爭取時間,因此更注重戰前布勢與機制落實。演習最后階段,在北約聯合部隊增援下,波瑞軍方在歐洲東翼和波羅的海展開反擊,迫使假想敵退出該地區。
擴大交集
兩國高層對上述演習給予較高評價。波蘭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卡梅什稱其為“歷史性突破”﹔瑞典國防部表示,該演習是瑞典在歐洲安全架構中展示自身作用、深化與波蘭防務關系的重要舉措。
此次演習是兩國於9月初簽署防務協議后開展的首場聯合軍事行動。根據協議,兩國軍方將推動武器裝備兼容性與標准化,以提升協同作戰能力。值得關注的是,武器裝備的互操作性是此次軍演的重要內容。瑞典研制的“薩博-340”預警機、波蘭自主研發的“閃電”便攜式防空系統,以及兩國共同列裝的“卡爾·古斯塔夫”火炮實現了協同運用。裝備體系的互聯互通,有望進一步擴大雙方軍工產業合作的交集。
有外軍專家分析稱,共同的安全訴求是兩國持續走近的根本動力。從地緣位置看,波蘭與瑞典分別處於東歐與北歐的戰略前沿,扼守陸上與海上關鍵通道。此次演習所在地哥特蘭島被視為波羅的海北部要沖,是兩國共同關注的區域。在軍備發展方面,兩國均以“戰爭經濟”為導向,試圖通過強化軍備實現國家戰略目的。在歐洲地緣格局加速重塑的背景下,兩國加強合作意在擴大整體聲勢,提升在聯盟與區域防務中的影響力與話語權。
傳遞焦慮
近期,波蘭以應對邊境無人機威脅為由,向北約盟國開放多個軍事基地,並推動“東方盾牌”“東方哨兵”等一系列多國聯合行動。瑞典均在第一時間予以響應,派出“鷹獅”戰斗機進駐波蘭並承擔中立空域巡邏任務。
英國、德國等國除向東歐地區派遣艦機外,還以東歐局勢為背景展開大規模軍演。尤為值得關注的是,由德國主導的兩場演習與“哥特蘭哨兵”演習在時間上緊密銜接,演練內容涵蓋快速反應、遠程投送等內容,將進一步加劇陣營對抗。
東歐地區反戰組織人士批評稱,上述軍演不僅加劇地區緊張局勢,還使多國民眾深陷安全焦慮。據外媒報道,隨著俄烏沖突持續延宕,頻繁的軍事行動與艦機對峙已在波蘭國內引發不安情緒,部分城市出現搶購物資和物價上漲現象。(石 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