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青草绿,又是清明时。
5日上午7时30分,驻京某团50名官兵代表,在团政治处主任徐鹏程的带领下,早早来到位于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加在这里举行的“清明节的铭记——纪念英烈、报效祖国、圆梦中华”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同他们一样来参加活动的,还有2000余名自发而来的社会各界人士。坐着轮椅前来祭奠的史桂霞,辗转几小时才来到纪念馆。她颤抖着双手,眼中含泪:“日本帝国主义太遭人恨了!我外公和大爷被日机炸死,我小爷被日军捆走铡死,我妈妈去世时叮嘱我一定不要忘记这笔血债!”
纪念馆工作人员刘立军告诉记者,该馆迄今已连续6年举办“清明节的铭记”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今年的系列活动启动于4月3日。4月4日,纪念馆开展了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缅怀北京民族英雄,争当首都优秀小市民”主题故事会,并组织学生们观摩了《七七事变》电影剪辑,赴抗战英烈赵登禹墓开展祭扫等活动;今天凌晨零时,纪念馆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了日本强掳中国赴日劳工名单,并与首都互联网协会联合在北京属地主要网站开通网络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网络祭奠活动。
上午9时,《光荣乐章》音乐会在展馆大厅举行。步入大厅,顶部14个镶嵌红框的青铜吊钟格外引人瞩目。解说员史丽娟介绍,这14个警钟既象征发生在这里的“七七事变”时间,也提示着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音乐响彻大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大刀进行曲》……一首首乐曲,奏响了中华儿女团结一心迈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号角。
献花活动与音乐会同时进行。部队官兵、公务员、教师、学生、不远千里赶来的游客和社会各界人士,排队从门口领取鲜花,缓步进入大厅,面向抗战英烈雕像献花、默哀。人们表情肃穆,沉痛悼念死难的同胞。门口负责发放鲜花的小女孩周芷娴,是长辛店第一小学一年级学生。记者问她为啥要参加今天的活动,她回答:“爸爸说今天的好生活都是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让我不要忘记!”
上午10时,音乐会结束。人们或到展馆参观,或到广场上开展各种祭奠活动。展馆里,人头攒动。“日军暴行、惨绝人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等8个单元,展出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14年间的珍贵历史文物和照片。在一张张日军侵华历史照片前,大家时而驻足观看,时而低头沉思。中国科技部信息中心宣传处干部、预备役军官王晶说:“长期以来,日本国内总有一些势力企图为侵略历史翻案,为二战甲级战犯张目,企图挑战二战结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对此,我们决不允许!”
“祭拜英烈,我们就会不忘国家的成长之难;祭拜英烈,我们就会懂得今天的来之不易;祭拜英烈,我们就会牢记肩上的职责使命。”广场上,正组织官兵开展祭奠活动的北京卫戍区某“老虎团”政委马勇对记者说,铭记既是为了防止遗忘,更是为了警醒。只要天下还不太平,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战争威胁,我们就一刻也不会懈怠,就一定会始终保持常备不懈的战备观念,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