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24小时滚动新闻

武警水电三总队鲁甸“8·03”地震红石岩堰塞湖排险纪实【3】

2014年08月13日18:36    来源:光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武警水电三总队鲁甸“8·03”地震红石岩堰塞湖排险纪实

  堰塞湖上决战决胜

  这是一场硬仗,更是一场恶仗!

  堰塞体上,两岸山体壁立千仞,大大小小的巨石哗啦啦地仍在滑落,原本满覆茂密植被的山体在地震中如刀劈斧砍般被齐齐削掉,成了光秃秃的切面。怎样科学、安全、高效地除险?这一难题,摆在水电官兵面前。

  指挥帐篷内,研讨会商,决策部署,有条不紊。工程技术专家们通宵达旦地召开专题论证会,开展堰塞湖库容计算、溃坝分析计算等工作,连夜编制处理方案。最终确定了泄流槽开挖方案:按照“开槽引流、降低水位、排除险情”的思路,采取“自上而下、分步拓宽、挖爆并举”的方法进行排险。

  水电官兵同誓,回声响彻云霄!1米,2米,3米……一场没有退路的泄流槽开挖战斗在大山中打响。在大型机械尖利的履带擦地声中,官兵们喊着号子,相互鼓励、互相搀扶,在刀尖般锋利的乱石丛中行走、匍匐、翻滚、攀爬……

  从堰塞体底部徒步上坝,空手要走20多分钟,关键时刻,突击队员们亮出双肩,30人组成的徒步运输队伍出发了。老兵陈本颖冲在最前面,将40公斤重的凿岩机扛在肩头,弓着腰,一手扶着石块,一手抓住机柄,沿着70度的陡坡艰难爬行,汗珠在下颌形成一串串水线,终于将第一台凿岩机扛上坝顶。一昼夜,怪石嶙峋的百米坝体上,硬是靠官兵们的双脚,踩出一条“通天路”,10多吨物资、近40吨炸药和60多吨工具器材,大队长王国强带领官兵硬用肩膀一件件地扛了上去,肩上一道道血痕清晰可见。

  入夜后,堰塞湖刮起的大风把整条山谷刮得呜呜作响,回声在两岸间激来荡去,直穿官兵心尖。

  强烈的紫外线能让人有明显的烧灼感,只是一个上午,所有官兵的胳膊和面庞都变成了赤红,教导员李军用手抹了一把脸上肆意流淌的汗水,却发现手上竟是一小块晒脱的皮;挖掘机操作手左文明带领22名突击队员甩开膀子24小时连轴转,在烈日的炙烤下,驾驶舱温度高达60多度,官兵们有的臀部、腿部长了湿疹,一抓血痕便渗进了指甲里;有的迷彩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大部分官兵都出现了烂档,一天下来,站都站不起来。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念在激励官兵?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在催人战斗?

  危急关头站得出来,关键时刻豁得出去。深山峡谷间,数百米的堰塞体上,官兵们和巨石展开了一场“肉搏战”。“兄弟们,坚持!胜利就在眼前。”现场指挥员郑远建一边指挥作业一边用沙哑的嗓音鼓舞着官兵斗志。钻孔队员陈怡伦手持凿岩机,在大块岩石上“突突突”连续打眼;爆破手曹和军腰缠引爆线,小心翼翼地往一个个炮眼内填充炸药雷管。大型推挖机械随即跟上,在堰塞体上组成一支声势浩大的“机械长龙”。

  烈日下,风雨中,英勇无畏的官兵们,在堰塞体上展开一场移山之战——5天6夜,开挖石块10万多立方米,相当于背走一座小山头。

  昔日建功唐家山,今朝完胜红石岩。12日晚9时,一条长760米、开口40米、深8米、底宽5米的梯形泄流槽出现在堰塞体上。始终和官兵奋战在一线的付光均副总队长举起了自己的右手,向已是满脸憔悴的抢险官兵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120多个小时,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危,你们又一次创造了奇迹。”(徐景健 孙启原 记者 陈 晨)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