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训练不等于搭积木,战斗力建设也并非简单累加。要想建好“能打仗、打胜仗”这项系统工程,必须树立体系思维——
一系列联动做法催生战斗力“聚合”效应
几年前,上级提出培育部队“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并相继配发一体化指挥方舱车、通信指挥系统等信息化装备,将该旅推到转型十字路口。
这是部队建设提速的关键时期,理当快马加鞭,可该旅却有些“步履蹒跚”——
反复论证。旅组织工作组深入调研,结合部队实际对现有装备信息化作战能力进行系统排查。
理论学习。安排8大类26个课目的基础课程,逼着专业干部精通指挥、政工、保障各个领域。
研究攻关。将上级配发的旅团指挥平台闲置一旁,却围绕营连指挥系统搞起了小研发……
眼看友邻部队的一体化训练已有模有样,此次信息化转型的大潮在该旅还没有冒出一朵小浪花。
官兵心急如焚,不少干部主动请缨,旅领导的回答只有两个字:不急!
敢为人“后”,源于一种深刻认识:拥有信息化平台,并不等于建起联接训练、指挥、作战、保障于一体的结构链。要想使各作战要素发挥出1+1>2的“聚合”效应,必须使官兵作战思维、部队指挥模式、日常训练改革等方方面面与之接轨……
对此,“一班人”早有打算:磨刀不误砍柴工。集成建网、信息融合、素养培育,是部队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他们在严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官兵搭建信息应用平台、研发信息软件、建设信息数据库,涉及部队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
要素共鸣、体系加成,使得该旅信息化建设大大提速,再次走在了全军山地作战部队前列。
与转型准备期不紧不慢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新型信息化主战装备即将列装时,全旅从首长到机关都急红了眼。
他们怎能不急?战斗力建设是项系统工程,在新装备下发之前,他们就已梳理出装备性能调试、操作训练、信息兼容、高原适应性检验等数以百计的配套工作。这些为体系建设铺路搭桥的基础性工作,如不能按期完成,就会影响整体战斗力的“聚合”效应,拖累部队信息化建设全局。
任务繁重,项项紧迫,刻不容缓!他们连续奋战,为推动战斗力革新升级昼夜突击。
如今,该旅已万事俱备,只待接装。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