泅渡≠游泳
仲夏雨季,成都军区某山步旅傍水布阵,组织开展渡江训练考核。官兵们“弄潮冲浪”,向着对岸发起冲锋。
颇有意思的是,率先上岸的“第一梯队”竟被督训组出示“红牌”:考核舞弊,被判出局。
要说舞弊,“被罚下”的官兵觉得很冤。他们既没有少带物资、精减装备,更没有抄近道、抢时间,唯一的做法就是将武器、干粮等统一打包,方便泅渡。
原来,官兵们考前曾仔细研究过评分细则,不少人发现,考核对携行重量、渡江路线“卡的”很严,对泅渡方式却没有做出规定。
熟悉水性的人都知道:背带武器相比手持武器,既能节省体力,又可加快速度,何乐而不为?
他们当即上诉:对照考核规定,成绩应当有效。
面对质疑,考核人员没有急于答疑解惑,而是同样抛出问号:武器都捆绑在一起,渡江途中遇袭,如何反击?
泅渡不是游泳,无论渡江时间多快、训练成绩多好,只要不符合实战标准,就得一票否决。对此,该旅态度坚决:训练场上多些“实战思维”,战场上才能少些“意外情况”。
以此为镜,该旅在“实”字上狠下工夫,不但叫停了“裸身”上阵、轻装下水等问题,还通过构设火力封锁、设置水障等方式,营造实战氛围,增加泅渡难度。
日落雨歇,江畔再起波澜。“敌”情密布的江中,千人竞渡、奋勇争先的场景不见踪影,官兵匿水蛰伏、隐蔽接“敌”……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