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与战位
针对个别战士认为“打仗是解放军的事,我们主要执勤维稳,强不强军关系不大”等模糊认识,中队组织官兵反复学习领会强军目标内涵要求,引导大家认识到“小哨位连着大使命”、“哨位就是战场,执勤就是战斗”。
2014年5月23日凌晨,监墙三号哨位警铃大作,上等兵李小杰一跃而至5步开外的门口,边戴帽扎腰带,边向外跑,迅疾在装备库取出警棍盾牌后,按照预案奔向50米外的东监墙下,整个过程用时1分05秒,这是他目前跑位最好的成绩。这样的成绩让组织拉动的总队领导比较满意。
原中队长孔海峰说,制止越狱、暴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快治快。2013年9月,他们进行实兵演练,按照预案,在犯罪分子脱逃1分钟后,组织官兵追击,但接连3次均败北。距离“逃犯”最近一次仅五六十米,10人应急分队因携带装备过多,最终败给徒手“脱逃犯”。
实战中得来的数据,让孔海峰直冒冷汗。在组织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他发动官兵对照岗位要求思考“我还能提高几秒到战位”,人人查找“差在哪”,个个制定“成长图”,把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具体到每名官兵、每个战位。
“处置突发情况时大多着常服,按要求戴帽扎腰带,这样耽误至少20秒钟,若是冬季则更长。如果担任备勤的处突班24小时穿作训服,就能提高20秒,这样前后相差40秒……”
“我们携带的装备过多,有许多装备与参战情况不相符合,平白无故地增加负担……”
排长牟宝祥坦言:“过去每周都举行处突预案演练,而防脱逃、防袭击、处置自然灾害等4套预案,已经有两、三年没有大的变化,只是让战士跑到位,按照理想中的假象敌自我设计,可以说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针对查找出的问题,孔海峰结合总队开展的“练三哨”活动,细化出“一哨三案”更加详实的预案,每周指定一个班担任应急处突任务,均着迷彩作训服;选派军事素质好的战士充当假想敌,到陌生地域演练抓捕、设卡堵截等科目训练;按应急预案演练,最大程度缩短到位时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不找出来补齐,中队战斗力就总有软肋。”孔海峰说,战斗力标准大讨论越往实里走,官兵们的奋进目标就越清晰,中队战备意识和训练水平也提高了一大截。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