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与“天路”英烈的无声对话,这是一堂传承红色基因的深刻党课。
9月22日,记者来到总后青藏兵站部军史馆参观,正好碰上机关组织官兵在这里进行主题教育。组织教育的宣传科科长赵才保,曾在青藏线上奔波100多趟,是位奉献高原21年的老高原。他指着中央军委授予该部“青藏高原模范兵站部”荣誉称号的锦旗说,先烈是一面镜子,是我们工作的动力。
风雪60年,是为青藏各族群众服务、奋斗的60年。风雪青藏线,是一条锤炼了无数钢铁战士的生死运输线。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锦旗旁,兵站部副政委钱长庆告诉记者:“兵站部担负着驻藏部队近80%的物资运输、西藏军地近80%的油料输送和繁重的国防通信保障任务,每年部队在高原执勤训练都在9个月以上。60年来,部队运送的物资能够垒起一条万里长城,有780多名官兵为此献出了生命。”
在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雕像前,兵站部政治部主任田林说,正是有了广大官兵付出的生命代价,才换来了西藏人民的幸福安康生活。
被誉为“高原之子”的张鼎全,曾是兵站部运输科科长。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他上百次带领车队翻越海拔5000米以上的永冻带。即使患上肺癌后,他仍以透支生命为代价坚守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把39岁的生命永远镌刻进雪山冻土之中。
战士李正垒表示,正是张鼎全和千万青藏线运输兵这些顽强的“红色因子”,使高原运输的“中枢神经”永远保持着强劲的活力,他们是英雄、是榜样。
使命高于天,忠孝难两全。“扎根高原模范营长”郭和奎的事迹,让女战士张静深受感动。郭和奎的父亲患胃癌病逝前,家里曾发电报让他回家,无奈郭和奎正在高原执行任务,无法立即下山。当他赶回家时,父亲的坟头已长出了青草。
“传承先烈红色基因,就是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他们‘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的革命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中,记者感受到这次与先烈的无声对话,带给官兵的不仅仅是前行的力量,更是让这些红色基因融入官兵的血脉,化为在“天路”战斗的无穷动力。
(本报西宁9月23日电)
上图:总后青藏兵站部官兵在反映几代营房变迁的模型前感悟“天路”人的奉献精神。本报记者 孙兴维摄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