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之三:网聚
群众在哪儿,政治工作的阵地就应该在哪儿。否则,就是种子离开了土,鱼儿离开了水——
“网聚”:是亲还是疏?水在哪里流,鱼往哪里游
7、“鱼儿”怎能离开“水”
古田会议召开前夕,毛泽东组织召开了很多会:工人调查会、农民调查会、士兵调查会,以及各支队、纵队党代表座谈会……大家畅所欲言,讨论异常热烈。
古田,留下了毛泽东夜幕中提着马灯来到连队里的故事;古田,生长出我军民主平等新型官兵关系的萌芽。
从此,党和军队的政治工作有了传家宝: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在哪儿,政治工作的阵地就在哪儿。否则,就是种子离开了土,鱼儿离开了水。
如今,网络这块神奇的新大陆,也在军营里开放出芬芳的时代花朵。
武警北京市总队政委程伟说,网络就像一台推土机,推平了横亘在官兵之间诸如职务、年龄、专业、地域等身份上的差别。比如,利用论坛注册的隐身和匿名功能,即便职务高、年龄大,在战士心目中依然可以很“年轻”,官兵之间披着“马甲”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南京军区某集团军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网络的贡献更是随处可见:述职报告网上评,“四风”表现网上点,为兵服务网上打分,还有种种网上对话调查、网络评估问效、在线献计献策……
有人说,网上留言都是匿名的,不能太当真。基层官兵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网上留言恰恰是最真实的,一位教导员也说,真没想到,领导机关面对面听汇报、开座谈会时,官兵们不愿说、不便说、不敢说的话,网上都能放开说了!
8、“圈圈”为啥这样多
然而,网络上也发生着这样的事情——
广州军区某部一位女兵通过连队互联网吧,在网上建了QQ群,本连和其它连队的女兵大多以形形色色的昵称加了进来,她们一没有暴露军人身份,二不谈论军情要事,但是整天叽叽喳喳聊得很热闹。
奇怪,女连长、女指导员比她们大不了几岁,却被她们拒之群外。为啥?女兵笑着说:“他们不是自己人!”
一位班长告诉记者,如今官兵间乃至兵兵间在网上以“圈圈”相聚的现象十分普遍。他带过很多兵,发现一个规律:战士们在部队服役期间,很少会加干部为QQ好友,许多战士直到临退伍前,才会找干部、骨干互留网上联系方式。
更有甚者,有的干部就算“入群”,也没被战士从心眼儿里接受。某部政委曾匿名在部队内网论坛里“潜水”,看到有战士发牢骚就试着劝解,没想到却遭到“拍砖”和“吐槽”。他感慨道:“平时集合站队,官兵表面上看以营、连、排、班站得好好的;一喊解散,官兵回到网上,就形成了种种圈圈。在‘圈圈’里官兵没大没小,六亲不认,你讲的和他想的不一样,他就‘拉黑’你。”
一位连长也感慨:现在连队文化活动越来越难组织了,你想打篮球,可战士们在网上打“魔兽”。团里节假日放电影,通知官兵自愿参加。结果,座位空了一大半。为啥?礼堂里要放的那部电影,就在网上挂着呢。
操场上的队伍,网络上的“圈圈”……此情此景,让记者不禁感叹:这张网“既密又疏”,它可以让官兵贴得更近,也可能渐行渐远。
9、人在哪儿,阵地就在哪儿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控制世界,谁就拥有整个世界。
刨根问底,干部为啥进不了战士的“圈”?
一位团政委说:“过去我当兵的时候,首长下连队和官兵盘着腿在地上一坐,连队伙食怎么样?最近打靶成绩如何?几句话就拉近了和战士之间的距离。”
可如今,有的领导已经和战士们唠不到一块儿了。一位指导员讲了一件事:“一位领导下连队,听说官兵喜欢用QQ。什么QQ?首长皱着眉头想问又不好意思问,大家面面相觑想笑又不敢笑……”
记者调研中发现,军营里无论是内网还是互联网,今天正越织越大,越织越密,官兵学习娱乐、衣食住行都已经离不开网。然而,领导干部不上网、不知网,或者说用网不多,知网不深并非个别。他们本来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却把上不上网视为个人兴趣爱好,认为懂不懂网无关大局宏旨。
建网而不用网、管网而不懂网,这种“不善泳者在水中,善泳者却在岸上”的现象,让他们除了职务和年龄外,又与年轻官兵产生了新的“代沟”。
罗曼·罗兰说过:“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是青年人。”我们常说,不脱离群众永远是共产党人的命根子,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阵地就在哪儿。如今青年官兵喜欢去哪儿?爱上网。人在哪儿?就在网络上!
显然,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怎样铸牢军魂,怎样贯彻落实强军目标,怎样建连育人,都离不开信息网络这个阵地,都离不开凝聚青年官兵。我们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正确的方法和路径仍然是:群众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今天到网上去,就是到群众中去,因为网上有最广大的群众,有代表未来的年轻官兵。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