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文化对人的滋养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那么文化建设则是文化建设者主动建构的一种生动实践。文化建设的思路、方法和路径无不反映出文化建设者的智慧,深刻影响着文化建设的效果。
作为我军唯一一所高级指挥院校的研究生院,国防大学研究生院在办学中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让卓有成效的特色文化建设为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增添了腾飞之翼。
“精忠、精武、精研”的文化精神如何提炼?
文化精神的凝练既是一个单位集体在多年奋斗历程中沉淀累积的精神结晶,也是后来者对历史过程不断总结和升华的结果。国防大学研究生院特色文化建设的开端,正是从总结提炼自己的文化精神入手的。
2012年3月,他们向全院干部、学员、职工发放调查问卷,广泛征求国防大学研究生院文化精神的表述。共计294份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院人员推荐的文化精神表述多达170类。
面对如此众多的推荐结果,院党委认为,这恰恰说明官兵们对研究生院的文化精神认识不够统一;总结提炼一种大家普遍认同的文化精神并用这种文化精神来统一思想认识,是开展特色文化建设首当其冲的任务。
基于这一认识,该院又专门成立两个课题研究小组对问卷调查结果开展专题研究,有针对性地组织包括导师、学员在内的多层次代表座谈,随后又通过网络面向全军、全校征求意见建议,走访征求领导、专家和老首长意见建议,最终把研究生院的文化精神确定为:“精忠、精武、精研”精神。
据院领导介绍,这个文化精神的表述之所以获得广泛认同,是因为国防大学研究生院多年来在全国高校研究生教育普遍扩招的情况下,一直坚持“小而精”的办学规模,坚持秉承红大、抗大“少而精”的教学原则,坚持打造精品的教研理念,“精”是国防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典型特征。与此同时,军队院校的研究生具有党员、军人、学者三重身份。作为党员,核心的政治要求是做到精忠;作为军人,核心的职业要求是做到精武;作为学者,核心的学术要求是做到精研。他们把培育“三精”精神作为加强研究生院特色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立足国防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精”字特征,不断强化研究生“党员、军人、学者”三种身份。
“精忠、精武、精研”,简单6个字既涵括了国防大学研究生院的任务特点,又准确表述了该院持之以恒的理想追求,向该院官兵也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个性鲜明、意蕴深远的精神形象。
文化精神是一个单位文化建设的灵魂,其表述一旦出炉,不但不可随便更改,而且深刻影响到文化建设的成效。今天总结的文化精神内涵和表述,只有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优良传统应该如何继承和弘扬?
与很多从红军时期成长起来的部队比起来,国防大学研究生院成长的历史并不长。1988年4月30日,国防大学研究生院正式挂牌成立。1988年9月6日,邓小平同志为研究生院题写了院名。
然而,就是这个年轻的单位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传统,特别是毕业学员中涌现出一批我军高级将领、一批军委总部机关优秀参谋和部门领导、一批作战部队的优秀基层主官、一批军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一批全国全军先进典型和英模人物。这“五个一批”无疑是对国防大学研究生院20多年办学成果最好的阐释。
为回顾和记述历史,系统总结办学治院经验,该院党委于2012年7月提出院史编撰方案,启动院史编写工作。这项工作历时一年多,先后五易其稿,最终形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研究生院史》。记者翻阅这本厚厚的院史著作,发现其中不仅详细记载了影响该院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把办学经验的总结和教育改革的探索历程进行了非常认真细致的描述。一本院史凝聚了研究生院一代代领导、导师和学员在军队研究生教育战线上的不懈追求。
2012年9月28日下午,作为该院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百望英坛”迎来了3位特殊的演讲者。他们分别是1987级硕士研究生、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于连坤教授,1998级师团职硕士研究生、陆军第21集团军某师周建国师长,2001级博士研究生、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孙科佳副主任。在报告会上,3位优秀毕业生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分别讲述了对党对国家对军队的忠诚与热爱、军事指挥员应有的敏锐与担当、科研创新的使命与责任等。这次演讲报告会在研究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不少研究生在内部论坛上表示:听到他们的事迹和经验,自己内心感受到一种压力和动力。他们的事迹可信,他们的经验可学。
类似这样的演讲报告会,“百望英坛”到目前已经举办了多期。演讲者均是研究生院毕业或在读的优秀学员,他们的切身经历让广大学员感受到一份光荣与责任,更感受到“精忠、精武、精研”精神的凝聚与传承。
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和一个单位建立的时间并没有绝对的联系。事实上,新成立的单位往往迫切需要对自己成长历程中的经验和传统进行总结。随着编制体制的调整,全军有不少单位都是在和平年代建立的。这些单位如何总结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是需要认真探索的课题。
文化认同如何转化为行为自觉?
规律表明,先进军事文化不管如何建,最终都要把核心价值观念变成官兵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之在部队凝聚成传统,形成风气,变成作风。
记者在该院采访时看到,由著名书法家李铎创作的“精忠、精武、精研”6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在该院办公楼随处可见。当然,这只是该院在特色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细节。该院党委认为,文化精神的总结提炼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让文化精神中所表达的价值观念得到大家的认同,并自觉落实到每一名官兵的行动上。
基于这一理念,他们重新编发新版《研究生手册》,以“精忠、精武、精研”的文化精神为框架,修订完善教育管理规章制度,梳理整合军队、学校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规章制度;广泛开展“百望体坛”“百望文坛”等活动,把文化精神的内涵巧妙融入到这些活动当中,使学员们只要参加活动就能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记者在采访中感到,在该院把文化精神融入官兵行为过程的诸多努力中,制度强化的手段起到了尤为明显的作用。对于研究生的教学管理来说,一些细小的制度规定往往体现着办学者的深层文化理念,而研究生正是在落实这些规定的过程当中,接受并践行了这些理念。比如,该院原本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的数量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在此次制度修订过程中,为了体现“精研”的文化理念,他们将这项规定坚定地修改为“不求数量,但求质量”。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2013年该院研究生撰写的论文在军内外获奖比例较往年有明显提高。
如果说文化精神体现着一个单位的价值追求,那么行为规范就是文化精神的具体化,是使文化精神融入本单位官兵心灵和行为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
文化建设怎样向战斗力聚焦?
先进军事文化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元素,这是我军80多年的文化建设历程呈现的一条基本规律。
2013年4月8日,国防大学学术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著名作家、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应邀来到“百望讲坛”,为官兵们讲述自己的文学人生。自2012年12月首期“百望讲坛”开办以来,多位专家、学者走上讲坛,以超前的思维、独到的视角、深邃的思考,传播先进理念,解析热点问题。记者注意到,演讲者当中既有王蒙、莫言这样的文化大家,又有陈佳洱、饶毅这样的科学家,当然还有一批在军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军事问题专家。该院领导介绍说,现代科技进步和新军事变革给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更需要开阔的视野和更高的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和思维能力。为此他们依托“百望讲坛”,把知识结构优化和人文情怀培育结合起来,把科学知识传授和人文艺术赏析结合起来,把智力因素培养与非智力因素塑造结合起来,以此提升研究生的全面素质。如今,“百望讲坛”已经成为国防大学研究生院一块深受欢迎的文化品牌。
2012年11月底,《艰难一日》一书刚一出版发行,国防大学研究生院就及时围绕该书针对美军击毙本·拉登战略性特种作战行动开展阅读研讨活动,受到学员们的积极响应。在“精忠、精武、精研”文化精神的引领下,类似的活动在国防大学研究生院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他们先后成功组织了全国首届军事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全国军事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等学术活动。这些活动主题分别聚焦于“外军作战理论新发展”“国家安全战略与海外军事行动”“战略与作战理论创新”等军事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吸引了来自全军数十个军事学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和教师参加,不少成果为军委决策和部队作战训练提供了支持和借鉴。这些做法不仅丰富了学员们的文化生活,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官兵们攀登军事学术高峰的积极性。仅2013年,该院产生科研成果700余项,其中国家、军队和学校课题100余项、参与编写专著和教材70余部、发表学术文章400余篇,并有400余人次参加军内外各类研讨会,10名博士生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学术新人资助对象。
离开国防大学研究生院的时候,记者想起在该院成立25周年时,国防大学领导曾分别寄语该院:“砺剑”“后天”。这4个字可谓意味深长。是的,对于广大研究生来说,今天的砺剑为了打赢明天的战争,而打赢明天的战争必须具备后天的思维和视野,特色文化建设对他们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的影响注定将深刻印记在他们的军旅生涯。
题图制作:方 汉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