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主席要求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牢记,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在谈到军事题材创作时,他特别强调指出,军事题材的作品一定要有“军味”“战味”。这是习主席对军队文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给军队文艺工作者指出了一个创作的基本方向。
什么叫“军味”“战味”?我理解,那就是要从你作品的字里行间能够听到战马的嘶鸣,能够闻到那浓浓的硝烟,能够感受到新军事变革发展的滚滚浪潮。习主席的这个要求,是广大人民对军事文学的由衷期待,也是军旅文艺不同于一般其他文艺的价值所在。令人欣慰的是,不论社会思潮多么纷繁多变,在我们的军旅文学作家队伍中,始终有一些面对市场多种多样诱惑气定神闲的坚守者,不管外边的世界多么喧嚣和浮躁,他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打造具有“军味”“战味”的军旅文学作品。就在习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前后,一部表现新一代知识型军人沙场较量的长篇小说《蓝军出击》应运而生,这部由军旅老作家郑方南创作的作品,以铁板铜琶般的雄浑壮美的吟唱,为“军味”“战味”做了最好的解读和注脚,也为社会奉献了一部真正提振民心士气的精神大餐。
这部浩浩50万言的著作,从头到尾聚焦的是能打仗打胜仗这样一个主题。虽说作品描写的依然是“红蓝”军实兵对抗这样一些故事,但因为故事置于现代化作战这样一个环境下,新战法、新装备、新技术、新战术以及具有高学历的知识型新军人,共同构织和营造了复杂多变险象环生的战场环境,一场本是演习的实兵对抗,却让读者的心绪完全置于真实的战争环境中,着实让读者闻到了浓浓的战场硝烟味儿。
作品浓墨重彩地描述和塑造的是一支颇具现代化意义的部队——山豹旅。这支部队专门研究外军的最新战法,使用一切敌人可能使用的非常规手段,为常规部队提供一个真正的强有力的对手,提供一块砥砺三军的“磨刀石”,它的人员组成是一大批具有高学历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在紧接着的一场场实兵对抗演习中,山豹旅从现代化作战的实际出发,把当今世界上一些最先进的战法用于对抗作战。曾经有过辉煌历史、被称为王牌部队的808师和909师都相继败在了山豹旅的手下。惨重的失败在指挥员层面也有两种结果。808师面对失败奋发图强,总结教训,开拓新思路,下决心打破惯常思维,按照现代化战争的要求带兵练兵。相反,909师却依然在训练中对“米秒环”“跑跳投”这样的陈旧观念津津乐道。此后,在又一场无预案的实兵大演习中,909师又一次吃了败仗。而808师按照全新的战法,出奇制胜,打败了山豹旅,取得了演习的最后胜利。
《蓝军出击》之所以充满了硝烟味和火药味,不仅仅是因为各类现代化兵器的广泛使用给“红蓝”双方造成的剑拔弩张的战场实景,更主要的是这种火药味来自每一个参战人员心里,对一支几十年未经战火的部队来说,发自内心的这种新旧观念的冲击和碰撞,才真正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因为要变法图强,必然伴随战争观念的变革与创新。要打破常规战斗力生成模式,要冲破守常思维的陈旧羁绊,走出一条发展变革的新路,必然有一场对传统思维的革命。描写这种新旧观念的冲击和碰撞,成为《蓝军出击》最为精彩的篇章。
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创作方法时,有一段寓意深长的话,他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蓝军出击》这样一部写军事演习的小说,能写得让读者读后觉得荡气回肠,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故事结构一波三折,就在于作者对他所描述的对象有着深刻的生活体验。据说为了写好他笔下的人物故事,作者郑方南不是数天数月而是成年累月蹲点在演习部队。对于笔下的人物和故事,他都能如数家珍般予以讲述。他所表现的是真正的“现在进行时”的生活,他所塑造的人物是活灵活现的军营当代人物。
在《蓝军出击》的人物群像中,除了韩鹏、余大刚、徐晓村等一个个充满个性的人物之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808师师长王可争。作者通过这个形象,打造了变革年代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敢于担当的新型指挥员形象。作为808师的最高军事指挥员,对与山豹旅以强对弱的失败,他的确有不可推卸的指挥责任。作为一个任职年限到杠待提拔的师长来说,很多人认为这次失败无疑对他是一次打击。但作为一线带兵人,他想得更多的是怎么好好利用山豹旅这块磨刀石,为国家打造一支完全适应现代战争的作战师。所以他在失败面前不气馁,带领全师研究山豹旅战术,研究种种现代作战新战法,终于使808师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这样一个看似不同寻常的举动,表现的是一个当代知识型军人的责任担当和大局情怀。《蓝军出击》正是通过王可争这样的一些军人形象,表现了我军一批军队建设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的成长。
习主席在对文艺家的要求中,特别提出“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蓝军出击》的成功,就在于作者记录的是人民军队向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实践,作品中的生动故事来自于生活的源头活水,而不是习主席批评的“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是因为作者从生活中发现和传播着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去弘扬和赞美我们这个民族和军队充满希望的伟大力量。我认为,对每个文艺家来说,像《蓝军出击》的作者一样,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创作更多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就是对习主席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最好落实和实践。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