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兵工程学院军体教员陈艳——
探索科学施训的“女教头”
■王 曦 本报记者 邹维荣
在刚刚结束的2015年全军毕业联考中,装甲兵工程学院学员三旅五营传出喜讯:大三、大四57名学员全部参加毕业联考,在100%通过率的基础上,5公里、400米障碍、单杠引体向上优良率首次达100%,400米障碍优秀率更是达到了77.2%,成绩位居全院第一,涌现出了刘东升、余德才等7名“毕业联考全优学员”。
这个“全优营”锋自何出?
“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军事体育教员科学组训施训是分不开的。”日前,记者走进坐落在北京市卢沟桥畔的装甲兵工程学院,学员三旅旅长周戈的回答开门见山。
“每个计划都是我们和教员反复研究制订的,因此更有针对性。”周戈为记者搬出厚厚的4大本体能训练计划的同时,也为记者介绍起了负责教授该旅五营军事体育训练的“女教头”陈艳。
军事体育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制订者、施训者、受训者和监督体系,四者联动缺一不可。陈艳站在多个角度考虑如何施训,把所有训练课目放到4年全期的时间内考虑,合理分解训练目标,确定训练强度和标准,充分发挥系统中各要素的积极作用,向基础薄弱环节用劲。
训练的薄弱环节是什么?“当前普遍存在的误区是大纲规定考核什么课目,训练就练什么课目,这样做的问题就是忽略了规定课目间的关联性。”陈艳认为,规定课目间是有关联和递进关系的,比如400米障碍是综合性训练课目,学员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等素质训练,必须在障碍课开课前完成,否则影响训练成绩不说,学员还极易受伤,而这些素质训练,又是大纲没有明确规定的,需要教员在平时设定必要的训练课目。
针对这些问题,陈艳总结了一些科学施训的“诀窍”。在训练原则上,要注意“四先四后”:先进行简单的后进行复杂的,先进行容易的后进行难度大的,先进行灵敏柔韧训练后进行速度、力量、耐力训练,先进行心理压力小的后进行心理压力大的。在训练项目上,注意“三个交替”:有氧、无氧运动交替安排,上肢、下肢等参与运动的不同肌肉群交替安排,对体能要求不同的内容交替安排。在训练对象上,注意“五个等级”,对学员健康划分为优、良、中、差及不适宜训练5个等级,根据不同的健康等级合理设置运动量。
“体能训练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枯燥和苦累,如果还像以前那样一味地跑,肯定不行。”陈艳说,科学组训能减少训练伤病率,但对于调动学员训练积极性作用不大。为此,学院组织军体教员集体攻关,开发针对具体部位的训练器材和训练方法,并购置了灵敏梯、平衡盘、灵敏圈、跳栏架等各种辅助器材,使体能训练更科学,更有吸引力。
“能让学员主动参与训练并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是我在训练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陈艳让学员每月写一篇体能训练的心得体会,然后逐一回复,用鼓励的话激发他们的参训热情。“课堂上我是教练员,同时也是教导员,把必要的思想工作一点一滴渗透在我的训练中,引导他们向意志坚强、有团队协作精神的优秀‘准军官’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