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歌曲:如何唱得响传得远留得住

2015年12月20日05:04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军旅歌曲:如何唱得响传得远留得住

  军旅歌曲,描摹的是军营的生活,寄寓的是军人的情感,抒发的是军旅的豪迈。军旅人生,少不了军歌的陪伴。那一曲曲或高亢激昂、或沉郁悲壮、或清新优美的军歌,慰藉过初入军营时思乡恋家的脆弱,激发出演训场上虎虎生威的勇气,支撑起最后一分钟的坚持、最后一百米的冲刺,滋养了军人忠诚高贵的灵魂、坚毅温暖的心灵。

  习主席在《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强军兴军的征程上,军旅歌曲如何创新,怎样再续辉煌?词作家王晓岭认为,关键在于“唱得响传得远留得住”。

  主持人:傅强

  回望人民军队建军80多年来军旅歌曲的发展历程,我认为有几个阶段比较引人瞩目,其特征是数量多、经典多、影响巨大、传播久远。一是抗战时期,诞生了以《八路军进行曲》《新四军军歌》《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太行山上》《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等为代表的不胜枚举的经典歌曲。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六十年代,有《我是一个兵》《志愿军战歌》《英雄赞歌》《打靶归来》《学习雷锋好榜样》《战士的第二故乡》《我爱祖国的蓝天》《看见你们格外亲》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三是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有《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小白杨》《当兵的历史》《说句心里话》《当兵的人》《为了谁》等广泛流传的歌曲。

  新世纪以来,军旅歌曲的创作继续砥砺前行,诞生了一些优秀作品,如《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当那一天来临》《当祖国召唤的时候》《时刻准备着》《强军战歌》《我们从古田再出发》等,但总体上看,当前的军旅歌曲创作与以上3个时期相比较,尤其是与当前强军兴军的时代要求尚有差距。其中既有深入生活、人员结构、生存状态、艺术功力、传播方式、多元分众等等原因,也有歌曲创作本身的问题。我认为,如何更好地实现艺术性和通俗性的统一,是繁荣发展军旅歌曲的关键问题。

  写军队现代化进程

  见物更要见人

  近年来,为了跟上新军事变革浪潮和我军建设发展步伐,有的词作者把数字化、网络语言直接写进歌词,以为这样就出新了,就是艺术性的“高大上”了。实际情况说明,这些难懂的军事术语只是表层现象,弄不好反而成了认知和接受的阻碍。回想当年的《战斗进行曲》也写了“擦好三八枪”,那是从大刀长矛转向热兵器的年代,但重点抒发的是“撂倒一个俘虏一个,缴获它几支美国枪”的英勇杀敌气概。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喀秋莎》是一首歌颂英雄的爱情歌曲,战士们却以姑娘的名字为新式武器火箭炮命名。冰冷的武器和数字发展并不等同于军队的现代化进程,人的因素和情感温度在歌曲中始终是第一位的,勇气和精神永远是军歌的灵魂。

  把握好宏观概括

  和细节描述的关系

  军旅歌词容易犯的毛病是,一写大的题材,经常是概念的罗列,把政策性的方针口号充填为歌词的主体,尽管在语言的排列组合上费足力气,仍显得大而空。而一写具体的事物,又陷到另一个极端,写诸如背包、子弹、DV拍摄、军营网吧、班务会、某排某班等等。这两类歌曲也不排除在一定的范围内表演传唱,尤其是后一类歌曲易于引起局部的共鸣,比赛中获奖率很高,但难以产生更广泛的影响。经验证明,真正能大范围流传的歌曲,写宏观不等于概念口号,比如《太行山上》《游击队歌》《英雄赞歌》《神圣的战争》;而写微观和细节又注意到普遍意义,比如《打靶归来》,是军人都要打靶,再如《小白杨》,军营中到处都有白杨树。

  再好的书面语言

  也比不过战士的语言生动

  我们的歌词作者想在语言修辞上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往往是精雕细琢的华丽语言排列,看着倒也赏心悦目,以为这就是艺术性,结果却是隔靴搔痒,缺乏灵动的生气和生活底蕴。战士们质朴的语言是最接地气,更能打动人心的。我们到部队采访,不仅是要听听部队指战员在说什么,更要注意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口吻表达的。比如《走上练兵场》说到打靶,不是什么“三点一线”,而是“一天不摸枪,手心就发痒。一枪没瞄好,吃饭也不香。”歌曲《一二三四歌》把军营最常见的呼号写进歌词,听来自然亲切感人。《女兵》唱的是“普通一兵又不普通”,非常符合女兵特有的自豪感。更高的境界是把战士的语言升华,比如《边关军魂》《不要问为什么》《潇洒女兵》,语言既流畅上口,又耐人寻味。近年来的歌曲也有《练为战》《看我的》《有我在》《点火》等短小精悍的佳作,都是战士语言入词的范例,但在形象性和生动性上尚欠火候,缺少“日落西山红霞飞”和“一颗小白杨,长在哨所旁”这样看似平常却蕴含深远的句子,因此整体意象还比较单薄。

  写军兵种歌曲

  关键表现军人精神世界

  在当前改革强军的背景下,如何在歌曲创作中反映军兵种特点是个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看看外国的军歌是如何表达的。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空军进行曲》写道:“我们生来是为了经历成为传奇,征服广大的空间与辽阔。才智赋予我们钢铁的翅膀,喷火的马达就是我们的心脏。那就更高更高地飞,催促我们的鸟儿飞起。每一台螺旋桨吹出的风,保卫着我们国境线的安宁。”作者表现空军的强大,也写到马达和螺旋桨,但没有停止在就事论事的装备层面,而是将武器与人融为一体,最终是靠通过飞行员的誓言完成的。美国的《空降兵之歌》并没有正面描写空降兵的建设,重点展示的是空降兵勇于为国捐躯的情怀,一层层由表及里的娓娓诉说,引发了军人和国民的广泛共鸣。

  让军旅歌曲

  和社会同频共振

  军旅歌曲首先要为兵服务,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这是毫无疑问的。战士喜爱的歌曲同样应当面向大众的音乐生活,产生更广大的社会效益。然而我们发现,近期的军旅歌曲很难走向社会,我认为主要是着力点和爆发点存在问题。具体说,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一是广大群众关心部队什么?当今最关心的是我军的强大战斗力,靠什么打赢未来战争。比如我们的航母、核潜艇、陆战之王坦克等等,如果能有这样代表性的歌曲,一旦唱响必然振奋军心民心;二是当今时代的军营生活和老百姓的情感共鸣点在哪里?军旅歌曲的主旋律从来都是弘扬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对此我们只能加强和深化,不能有怀疑和动摇。但创作的切入角度应当是更容易为人接受的,多从个体的感悟出发,切口小一些,以小见大,像《小路》那样直达情感深处,像《灯光》那样照亮心灵世界。虽是小处着眼,折射的却是大爱,爱士兵,爱亲人,爱家园,爱祖国。

  军旅歌曲要在传承中

  不断创新

  艺术性和通俗性关系的分寸把握,在音乐上体现得同样明显。一味墨守成规是没有出路的,不仅难与大国军威的形象保持同步,也滞后于青年官兵的欣赏习惯。于是,我们尝试打破和改变这种局面。途径有两种,一是引入国际化元素,比如《强军战歌》《当那一天来临》《假如战争明天爆发》《我们从古田再出发》等等,从旋律到配器都有意识地和国际接轨。另一条路是加入时尚化元素,比如深受战士喜爱的《军营民谣》系列歌曲和《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送你一枚小弹壳》《当兵前的那晚上》等等,音乐和演唱可以归入流行歌曲的范畴。不难预测,这两种新的趋势将会继续开拓前行,逐渐成为军旅歌曲的主流。

  当这两种潮流迎面而来的时候,我们须认真考量两个关系,首先是“国际范儿”和中国风的关系。我以为前者是形式,后者是内容,形式应当服从内容的需要,中国民族音乐旋律的根基不能丢弃,否则我们的歌曲将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是流行元素和军营特色的关系。目前,社会上的流行音乐风格非常多元化,军旅歌曲在吸收借鉴的时候,不能生吞活剥、照搬照套,要根据歌词的主题和内容,做到量体裁衣,情调吻合。唯有如此,才能使军旅歌曲“唱得响,传得远,留得住”,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来源:解放军报)

图片聚焦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东京奥运会今日看点:中国队向女子蹦床金…
  2.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发布一批干部任前…
  3.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4. 初心砥柱天地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5. “祝融号”火星车累计行驶708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