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小背囊”:怎样对它,战场就怎样对你【2】

 
2017年02月09日08:20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小背囊”:怎样对它,战场就怎样对你

深度解剖

掀开背囊看内幕 囊里囊外隐情多

全团官兵闻令而行,一场针对“小背囊”的大解剖动静不小。各营各连自己查,连排之间相互查,机关部门随时查,把全团所有的“小背囊”里里外外倒腾了一遍。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类型一:该带的没有带:阵地攻防缺少工具错失良机

想起去年那次阵地攻防战,四连连长兰成勇直拍大腿。战斗中,四连一马当先,几乎没有战损,直奔2号高地。导演部规定,谁能夺下这个高地并维持3小时以上的占领状态,谁就能在阵地攻防战中称雄。

此时,二连也历经一番鏖战,向2号高地开进。

由于二连相对四连距2号高地较近,率先到达目标区。考虑到连队在之前的战斗中损伤严重,连长王小林边安排人员控制制高点,边命令工兵在对手必经之地上布下密密麻麻的反步兵、反坦克地雷。

不久,四连也赶到了阵地区域。面对侦察兵报告的大范围雷区,连长兰成勇下令,所有战斗员用爆破筒炸雷、工兵铲排雷。然而,部分战士在战斗出发前为了图省事,没有将工兵铲装进背囊,实际携带率不足六成。

面对地雷阵,该带的工具却没有带,加上雷区各类地雷数量较多,爆破筒数量有限,四连长急得直跺脚,但他只能望“雷”兴叹。

四连错失良机,表面上看是少数官兵粗心大意,其实反映出的是实战意识不强、对待背囊的侥幸心理,认为不会用就不用带。这次检查,他们又把这件事抖落出来,大家认识到这一教训是深刻的,“小背囊”里装着战斗力。

类型二:带上的不会用:自毁了两个尖刀班

“带的物资如果玩不转,白白浪费时间不说,带来的损失更是惨重!”谈起对背囊物资的使用问题,该团二营营长陈小金深有感触。

在一次带战术背景的拉练中,二营在通过敌化学武器沾染区时,派出卫勤兵小赵去前方侦毒。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由于迟迟不见回信,焦急等待的陈营长耐不住性子,前去查看。离规定的集结时间不多了,在他的催促下,小赵支支吾吾地指了两条路线。陈营长随即命令两个尖刀班出发。然而,没过多久,导调组传来通报:“两个尖刀班因中毒全体阵亡。”

全营官兵气不打一处来,一个劲地责怪卫勤兵,小赵耷拉个脑袋,给大家道歉:我对新配发的侦毒包还不太会用,越急越紧张,一紧张就出错。

无独有偶,拉练中,刚毕业的排长小林在通往一个集合点时,被一堵高墙拦住了去路,小林对背囊的战斗装具不会用,只好选择绕道走,结果超出规定时限,被判不及格。而随后的老参谋刘帅观察到高墙上立起的一根铁柱,用背囊里的背包绳迅速重叠打结,套住铁柱成功翻越高墙,提前赶到了集合点。

正反两种结果,让二营官兵切身地感受到,平时加强针对性训练有多重要,不能把战备物资放进背囊就不管不问了,每一件战斗装具都是我们手中的武器。

类型三:平时不重保养,战时全都抓瞎

“背囊的东西按标准整好了就不要动,更不要把里面的东西随随便便拿出来用。”这是七连班长、上士老刘对刚下连的新兵们常讲的一句话。

曾几何时,他下连那会儿,老班长也是这样教他的。背囊里的东西,除了出去驻训,其余时间是用来应付上级检查的,没必要动。久而久之,背囊的各种功能逐渐弱化,在基层官兵眼中,它就是一个“道具”,一个装东西的口袋。

让老刘彻悟的是去年的一次演习。那天深夜,突然接到指令,要求红军预备指挥所立刻转移,当大家好不容易撤收完毕准备出发时,突然发现指挥通信的一个元件不见了。老刘急忙带领两名战士寻找。黑灯瞎火,当他们掏出背囊里的手电筒时,因为长期不用,电量早已流失殆尽;取出战备小包里的火柴,全都受潮点不着。

由此引起的连锁反应更可怕,当他们耗尽两个多小时找到通信元件时,部队已3次改变行动指令,而一无所知的他们,一头钻进了对手包围圈,当了俘虏。

谈起这事,刘班长仍很激动:“作为老兵,我没法给新兵交待,惨痛的教训就在眼前,这张脸好像被人抽了几下。我再也不能像老班长带我那样教新兵了。”如今的老刘,对“小背囊”特别在乎,特别留心,他会经常提醒他的新兵:背囊有没有破损的?干粮有没有过期的?火柴有没有受潮的?里边的东西有没有凑数的……

七连连长张侦庆要求更严厉,他随机抽查、不定期检查那一招,让全连官兵谁都不敢怠慢“小背囊”。检查完了他一定会大声吆喝一句:“小背囊”就是战斗装具,战斗装具就要保持战斗状态。

类型四:依据岗位和任务需求,带多带少有讲究

根据岗位和任务需求,“小背囊”最好可增可减,是这次大检查中基层官兵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按照这个团以前的标准,大晴天,雨衣雨布照带不误,单日任务无需宿营的,也要带上单兵睡具,不管是出去驻训,拉练行军,还是执行任务,背囊物资始终一个标准。特别是炊事员、给养员,除同其他战士一样不少外,他们还要背上一整套炊具和部分给养物品。

一次演练中,部队紧急转移,由于炊事员负重过大,行动迟缓,结果暴露了目标……

“让背囊轻一点,再轻一点,轻到能满足任务所需最好。”这是大部分基层官兵的企盼。

(责编:黄子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