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小背囊”:怎样对它,战场就怎样对你【3】

 
2017年02月09日08:20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小背囊”:怎样对它,战场就怎样对你

跟踪问效

单兵携行具解剖图。梁 晨绘

战斗装具就要时刻保持战斗状态

大检查暴露的问题,不仅仅以上四种类型,大大小小的隐情让团领导吃惊不小。客观地讲,该团也有很多好的经验可取,但团党委导向明确,大检查就是查摆问题的,问题找够,更要讲透。

在摸清“小背囊”的底数后,团党委迅速采取措施,属于营连抓不到位的问题,单位出台整改方案;属于个人不自觉的问题,个人列出改进清单,并建立了从团领导到基层班排的层层负责机制。推出的“三个针对”组合拳,拳拳砸在要害处。

针对背囊物资带多带少的问题,他们结合全团兵种各个专业岗位的特点,剔除了一些重复、不必要的物资,在下达任务时,引导官兵分析任务的时间天数、任务区的气候、环境,对干粮分量、雨衣雨布、单兵睡具、米袋柴火等功能性较强的物资进行针对性增减,并细化具体方案。如,在炎热气候条件下,御寒物资就可以拿出来,增加水和防暑药品的携带量;执行单日任务无需宿营的,单兵睡具也可不带……真正让“小背囊”实现务实高效。

针对背囊破损、干粮过期、碗筷生锈、火柴受潮、药剂失效等一系列官兵容易忽视的保养问题,由团里业务部门督促营连各级,多查多看多考,定期组织全员全装野外训练,从野外炊事作业到野外宿营生存,让背囊物资得到使用和消耗,返营后及时补充和更新,切实保证背囊物资完整有效。

特别是针对背囊物资的使用问题,团里明确规定,一级对一级负责,建立奖惩机制,凡因背囊在演训考核中出问题的,相关责任人作出书面检讨,将背囊及物资的完好率纳入连队装备管理的重要指标,机关加大抽查力度,不光检查物资有没有,还要检查能不能用,更要检查会不会用。切实加强针对性训练,对背囊物资的使用训练进行考评,要求人人掌握各类物资的使用方法、多种用途。同时,鼓励官兵们研究、创新物资的新用法、新功能,由作训股验收后向全团推广。

“其实,背囊的作战功能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在大检查中,不少官兵的探索和尝试还进行了交流。比如背囊肩带上多出的两条带子,上面的塑料卡扣可将作训包组合连接,还可以和背囊盖下的插件配合用于捆绑帐篷和防潮垫。背囊两侧底部的外挂带,还可依据实战需要外挂物品。在需要涉水渡河时,还可将背囊装入防水泅渡外套,几个捆扎在一起做成救生筏。

该团参谋长周中石告诉记者:“找到了问题的要害,明确了改进的措施,心里都有底了。我们将进一步抓实抓细,把‘小背囊’的多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战斗装具时刻保持战斗状态。”

相关链接

单兵携行具的前世今生

■何兵兵 卢施灿

行军打仗,战士“带什么、怎么带”将直接影响其作战效能。因此,世界各国军队都非常重视单兵携行具的创新发展。

单兵携行具是指单兵用于携带武器装备、生活用品的装具,俗称“小背囊”。内装单兵睡具、当季迷彩服、内衣、针线盒以及干柴干粮、洗漱用品等生活类物资和工兵铲、侦毒包、防毒服等战斗类物资,大大小小有十几种物品。其携行标准由师团级单位根据所在任务区气候特点而定。

我军初创时期物资匮乏,没有统一的单兵携行具,战士身上仅有三个“小袋子”,即米袋、子弹袋和手榴弹袋;抗日战争时期,携行具多了搪瓷碗筷,进入寒冬增加一件棉袍,白天穿晚上盖;解放战争时期,单兵携行具初见雏形,每名战士配发腰带、白毛巾、水壶和棉被,以绳带捆挂身上;建国后,我军单兵携行具大幅改进,尤其在抗美援朝时期,不仅实现全军携行具统一规范,还增加雨衣、大衣、战术背心等装备,但携行方式依旧是“分件单挂”,服装、被褥只能叠成方块,再用背包带捆绑,背在身上。从那时起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打背包”成为每一名军人必学的一项技能。

为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1991年我军第一代组合式单兵携行具成功研制并装配部队。全套携行具由作战背心、作训包和背囊3部分组成。91式背囊的诞生让人民军队彻底告别了“打背包”的历史,此背囊采用高强度铝合金内背架,按照人体力学设计,以实现舒适和负重完美统一。随后的01式单兵携行具为适应不同作战地域需要不断细化,背囊设计分为温区和寒区两种类型,单兵睡具也细分为热带、亚热带、寒带睡袋多种类型。后来的07式单兵携行具科技含量更高,布料改为数码迷彩防水尼龙,具备伪装、防水功能,还可作为武装泅渡漂浮装置。

单兵携行具从外挂式到打背包捆绑式,再到装载背负式的发展,见证了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风雨历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功能更好的单兵携行具将会呈现在广大官兵面前。

(责编:黄子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