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玉樹軍分區民兵守橋班 用忠誠守衛 “長江源頭第一橋”

2014年05月10日14:31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手機看新聞

這裡地處我國第一大河流長江最上游的三江源頭。

這裡是“徑通800裡,亙古少行人”的玉樹草原,曾留下了唐代高僧西天取經時在通天河畔“晒經”的千古傳說。晒經台的不遠處,就是“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紀念碑。

時間飛逝,歲月悠悠。如今,在通天河畔,誕生了一個英雄群體 ——玉樹軍分區通天河大橋藏族民兵守橋班。

1989年11月,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表彰了這個英雄群體。

初夏時節,我們再次來到通天河畔,走近這個被譽為“長江源頭第一哨”的藏族民兵守橋班……

通天河畔,走來了一支藏族民兵隊伍,從“金珠瑪米”手中接過了風雪哨卡,也接過了艱苦奮斗的好作風……

長江上游的通天河,發源於格拉丹東雪山,清澈晶瑩的江水日夜不斷、長年不息。兩岸奇峰壁立、層巒疊嶂﹔峽谷激流狂奔、濤聲如雷。這裡交通奇難,曾使不少行人慨嘆:“走遍天下路,難古通天渡。”

1963年7月1日,黨和政府在直門達古渡的唐僧“晒經台”旁架起了一座鋼筋水泥大橋,並派駐解放軍戰士守護。從此,“海藏通衢”的亙古天塹變成了通途,結束了行人夏天靠牛皮筏子擺渡、冬天等結冰過河的歷史。長江下游的這條交通要道,使玉樹藏族自治州26.84萬平方公裡的雪域高原與省內及全國各地聯成一個整體,對促進玉樹草原繁榮發展及與四川、西藏、甘肅、新疆等省區的經貿流通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藏族群眾把她當成吉祥的象征,稱為幸福“金橋”。

1977年9月1日,稱多縣歇武鎮的10名藏族民兵奉命組成守橋班,接替解放軍擔負起光榮的守橋任務。為了守護好不同尋常的“幸福橋”,歇武鎮的藏族民兵毅然離開老婆娃娃熱炕頭,來到風雪哨卡,走上凌空30多米高的大橋,日夜值勤巡邏。

30多年來,守橋班先后換了十幾茬人,70多名民兵有的患了關節炎,有的患了風濕性心臟病,沒有一個叫苦,沒有一人退卻。副班長昂尕是第一批接受守橋任務的民兵,長期在風口橋頭值勤,致使他患上了嚴重的風濕性心臟病,時常被病痛折磨得下不了床。班裡同志和上級領導多次勸他撤離守橋班,他總是以各種理由堅守崗位:“駿馬要在千裡高原上奔馳,雄鷹要在風雨中展翅。經不起艱難困苦的考驗,就不是好民兵。”他依然挪動著艱難的腳步,守衛在大橋上,被人們稱為“堅守大橋的鐵哨兵”。然而,大家像他一樣,有一個共同的心願:要向當年的解放軍一樣,發揚艱苦奮斗的好作風,再苦再難也要把大橋守好。

早些年,因哨所年久失修,住房四面透風、雨天漏水,有的危牆即將倒塌。民兵們自己動手,炸石頭、拉泥土,修好了房屋,粉刷了牆壁,還用政府發給每人的生活補貼買來木料,做了桌凳和木板床,把哨所建得像牧民自家的簡陋房子,但啥也不缺。

高寒缺氧,民兵們經常隻能吃煮不熟的夾生飯,或從家中帶上青稞炒面,在橋頭集體下鍋互助互濟生活。沒有燃料時,他們就在值勤之余趕幾十裡路到草場撿牛糞。遇到下雪天撿不到牛糞,民兵們就分頭到林區去拾柴禾。有位記者曾經採訪守橋班,看到民兵們在守橋之余常常被生活問題困擾,就提醒他們應該向地方政府提出申請,解決困難。民兵卻說:“沒有這個橋,玉樹草原就會與世外隔絕,也就談不上發展經濟了。為了牧民群眾能夠過上幸福吉祥的好日子,我們累點苦點不要緊。政府對我們已經很關照了,我們再不能給政府添麻煩了。”

如今的守橋班,民兵們換了一茬又一茬,哨所的面貌卻一天天發生著變化。民兵們在哨所旁邊圍建了苗圃、開墾了菜地,種植了1500多棵樹木。守橋班還購買了扑克、收音機、電視機等文化娛樂器材,修建了文化活動室,經常組織大家讀書看報看電視,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

守橋班的哨所,就像鑲嵌在通天河橋頭的一顆明珠,深深地吸引著過往行人。民兵們栽“扎根”樹、做扎根人,把一片深情傾注在守橋事業中。

守橋班的民兵們,就像高原上的草籽一樣普通。但為了守護好通天河大橋,他們即便丟掉一座“金山”也心甘情願……

自從民兵班接替部隊擔負守橋重任那天起,不少人就說:“守橋是吃苦受累、耽誤掙錢和操持家務的苦差事。”的確,守橋班民兵都是家裡的強壯勞動力和頂梁柱。參加民兵班守大橋,離家幾十公裡,放不了牧、干不了活、顧不上家,更不能外出掙大錢﹔蹲在橋頭守三年,少說也能損失幾萬元。但守橋班民兵在維護戰備交通和處理個人利益面前,卻堅定地選擇了守橋事業。

守橋班班長永丁,曾是歇武鎮石灰廠廠長,月收入非常可觀,是鎮上的富裕戶。守橋班組建時,上級讓他當班長,每月同其他9名民兵一樣,僅有一點基本生活補貼。他沒說半個不字,痛痛快快地挾起皮襖來到了橋頭。有人說他是“傻瓜”、“不要手捧的金飯碗,卻跳出酥油罐罐去舔碗邊的剩炒面”。他卻爽朗地說:“大橋是為藏族人民帶來吉祥幸福的交通命脈,黨把我放在這裡當守橋班班長,隻要保護好戰備交通,能夠維護社會穩定,富了國家和眾鄉親,自己吃點虧也值得。”他家裡有年過古稀的阿媽和兩個年幼的小孩,承包的20畝地和放牧的12頭牛,還有全部家務活,都壓在了妻子嬴弱的肩上。近幾年,阿媽多病,家裡生活擔子越來越重,妻子也累垮了,一個富裕的家庭反倒變成了鎮裡的困難戶。鎮政府給他撥了救濟款,他堅決不要。后來,他干脆把全家人搬遷到大橋旁,決心守一輩子大橋。

民兵洛周文加入守橋班后,家裡隻剩下年近60歲的老阿媽和17歲的小阿妹,家中體力活沒人干,承包的40頭(隻)牛羊托人代牧,生產和生活受到很大影響。一次,正值秋收季節,他家的20畝青稞成熟待收,老阿媽又患重病臥炕,急需要請醫買藥。年少的阿妹急裡忙外沒有主意,哭成了淚人,跑到哨所硬要拉他回去。洛周文加平心靜氣地對妹妹說:“沒有爬不過的高山,沒有渡不過的河流。現在是最忙的時候,班裡已經有好幾個同志請假回去秋收了,守橋人手少,這時候我怎麼能放棄守橋,回去顧自己的小家呢?”直到秋收的同志返回大橋后,他才請假回到家裡。后來,他在談自己守橋經歷和感受時說:“隻為自己活著的人,就像草籽一樣渺小﹔為眾人活著的人,才會像雪山一樣高大。”

30多年來,民兵班在通天河橋頭默默奉獻,贏得了廣大干部群眾的贊譽。但也有不少人說通天河藏族民兵守橋班的民兵傻得出奇!在當下時興講金錢、講地位、講享受的時代,長江源頭的通天河畔,居然還有這麼一群“可愛”的傻瓜,真是個奇跡。

那麼,是什麼在支撐著通天河大橋藏族民兵守橋班的行動呢?“沒有甘願吃虧的精神還配當什麼民兵?”“沒有犧牲奉獻的精神就不要站在橋頭巡邏值勤!”守橋班的民兵這樣擲地有聲地回答說。

“一看到翻滾的通天河水,我們就會想到過去沒有橋的苦和難﹔一站在雄偉的通天橋上,就自然想起解放軍官兵和漢族兄弟揮洒的血和汗﹔目睹橋上一輛輛南來北往的車輛,我們深感肩頭責任重大。說什麼虧不虧,為了人民利益守橋站哨,別說失去了個人利益,就是丟掉一座金山也心甘情願。”這就是通天河藏族民兵守橋班的精神支柱和工作動力,也是守橋班民兵的崇高追求和理想信念。

地處高原的小小哨卡,卻成了傳播文明新風的窗口。滾滾通天河水,見証了守橋班民兵的時代風採……

有多少人說長江源是“被現代文明遺忘的角落”。可在長江上游的通天河畔,這個交通哨卡卻成了傳播文明的一個窗口。

玉樹草原地廣人稀,守橋班成了公路沿線不多見的定居點。為了給過往行人排憂解難提供方便,守橋班民兵發揚我軍“聽黨指揮、英勇善戰、服務人民”的優良傳統,積極開展為民服務活動。

有一年冬天,青海省汽車運輸二場兩輛貨車壞在距橋頭2公裡的路邊,前不著村、后不著店,4位司機凍餓交加、心急火燎。民兵班聽說后,立即派人送去青稞炒面和奶茶,並把司機接到哨所住下。司機返回西寧請修理工時,守橋班派出兩名民兵,在車旁扎下帳房,頂風冒雪守護了7晝夜。當司機從西寧回來后,看到完好無損的貨物和兩位手腳凍腫的民兵,不由得流下了感激的熱淚,連忙掏出一沓人民幣,要給他倆付報酬。看車的才仁和更尕婉言謝絕:“你們不遠千裡運送物資,支援牧區建設,我們幫這點忙是應盡的義務。要是為了錢,就是給得再多,我們也不願吃這個苦、受這個凍。”

民兵們在橋頭值勤時經常揀到過往人員遺失的錢物,大家總是想方設法交還失主。民兵扎西鬧吾揀到一隻手提包,裡面裝有1500元錢。他面對重金毫不動心,立即將錢交給班長。經多方打聽,民兵們終於將錢包交給了失主。有人笑話他“扔掉了送到嘴邊的肥羊腿”,扎西鬧吾回答說:“自己打的酥油吃起來香甜,自己用汗水換來的錢花起來坦然。我怎能昧著良心佔有別人的錢呢?”

哨所附近的直門達村有3位孤寡老人,民兵班就把幫助老人擔水、拾牛糞、磨炒面等家務活全包下來,逢年過節買上糖果、糕點、茶葉、牛羊肉等物品去看望。82歲的才藏老阿奶重病下不了炕,守橋班派人輪流守護,從鄉裡請醫生給她治病,並湊錢給她買藥。一次,老阿奶病情告急,民兵班一面派人日夜守護在她床前,給她喂飯喂藥、端屎倒尿,一面派人帶上尿瓶、糞便袋,騎自行車到30多公裡外的州醫院,為老阿奶化驗取藥。守橋班把才藏阿奶整整照顧了9年。老阿奶去世后,民兵們捐款協助村上為她料理后事。村民們說:“才藏老阿奶真有福氣,遇上這麼多的好民兵,像親兒子一樣為她養老送終。”

有一次,天下大雨,橋頭南岸一段山體滑坡,一輛來自四川省的貨車被困在河岸的盤山險道上。守橋班聞訊后,立即派出7名民兵,冒著大雨和不斷下落的泥沙、石塊,連續苦戰6個小時修好了道路,使車輛和人員脫離危險區。

2007年7月,青、藏、川、滇四省(區)第五屆康巴藝術節在玉樹隆重召開。四川石渠的一個旅游團前赴通天河觀光,在拍照時一名年近30歲的婦女不慎落水,更羊民兵奮不顧身地跳入濁浪翻滾的河水中,救出落水婦女。在場的游客豎起大拇指,連聲稱贊說:“守橋班民兵真勇敢,硬是從河水中救起一個鮮活的生命。”

前年8月,結古至歇武段整修公路,橋頭兩邊都住著修路的民工。民工有時有個小病小難,民兵們主動送藥送水,幫助排憂解難。

橋頭附近有個水文站,郵車進不去,每次隻得把郵件卸在哨所。守橋班堅持轉送郵件、報刊和郵包,風雨無阻、從不間斷。多年來,守橋班民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傳播文明、樂於助人的高尚品質,像通天河水一樣長流不斷。

橋頭值勤30多年,參加守橋的民兵中先后有9人榮立三等功,16人加入了黨團組織,21人分別受到玉樹藏族自治州黨政軍領導機關的表彰獎勵,絕大多數人回村后被選為村、鄉干部。民兵班曾連續10年被上級評為“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和“標兵單位”,曾先后出席了青海省和蘭州軍區精神文明建設先進表彰會。

在長江通天的地方,藏族民兵守橋班用“金子般的心靈”守住了長江源頭第一橋,他們的事跡被玉樹草原人民傳誦著,被越來越多的人崇敬著……(雷 鳴 謝鵬)

分享到:
(責編:康哲(實習生)、閆嘉琪)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