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夢想著有一天穿上軍裝、走進軍營的汪成海,始終追夢未圓。為此,他大學畢業后走上政法戰線,之后又轉任國企老總。
這些年來,無論工作崗位怎樣變換,他熱愛武裝工作、關心支持國防事業的情懷一直沒有變。
“五一”節前夕,筆者來到玉樹採訪,隻見汪成海身穿迷彩服,正帶領玉樹州民爆服務站的7名民兵,在結古鎮西杭村山溝裡的石岩爆破工地上忙碌著。牧民群眾告訴筆者,4年多來,在玉樹災后重建的一線,經常可以看到汪成海總經理和他的民兵義務服務、實施爆破作業的情景。
玉樹地震后,玉樹州爆破服務站被編為玉樹縣應急民兵三連,擔負著為玉樹災后重建提供爆破服務的重任。按照縣人武部的統籌安排,汪成海成立了30人的參建隊伍,堅持以勞養武的方式參與地方災后重建,先后在仲達鄉、下拉秀鄉、吉尼賽鄉和當卡寺、仲達寺等鄉鎮寺院,為災后重建提供了高效、優質、低耗的爆破服務。
汪成海向筆者介紹,應急民兵三連的民兵,來自玉樹州民爆服務站的各個崗位,全體員工130多人,下屬5個分站,熟悉村社情況,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具有守紀律、聽指揮和突擊力戰斗力強的特點。災后重建全面展開后,汪成海帶領民兵,幫助受災群眾清理地震廢墟7萬多立方米,幫助群眾搬運各類物資3700多噸,並義務為玉樹縣仲達鄉、囊謙縣吉尼賽鄉修建鄉村公路和當卡寺拆除震裂寺院房屋實施爆破作業。
一段時間,汪成海發現,外來民工因為不適應高寒缺氧氣候,大多數出現強烈的高原反應﹔加之生活條件艱苦、工作環境惡劣、健康難以調養、語言交流困難,不少外來民工無法適應而辭工回家,工地上一時間出現用工荒,難住了援建單位。於是,他發揮當地民兵適應高原、熟悉地域、語言相通、吃苦耐勞等優勢,主動與援建單位牽線搭橋,組織民兵當工人、做翻譯、簽訂勞務合同,既緩解了一些援建單位工人短缺的困難,又解決了爆破服務站勞動力過剩的問題。
在為災后重建提供爆破服務的同時,汪成海組織應急民兵積極參加軍事訓練,並為連隊配備了警棍、頭盔、盾牌和鍋灶等應急戰備物資,先后多次帶領民兵在玉樹縣主要街道、文成公文廟和西杭等重要地域執勤巡邏,為玉樹災后重建和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保駕護航作用。(謝 鵬 郭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