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文化對人的滋養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那麼文化建設則是文化建設者主動建構的一種生動實踐。文化建設的思路、方法和路徑無不反映出文化建設者的智慧,深刻影響著文化建設的效果。
作為我軍唯一一所高級指揮院校的研究生院,國防大學研究生院在辦學中充分發揮文化育人功能,讓卓有成效的特色文化建設為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增添了騰飛之翼。
“精忠、精武、精研”的文化精神如何提煉?
文化精神的凝練既是一個單位集體在多年奮斗歷程中沉澱累積的精神結晶,也是后來者對歷史過程不斷總結和升華的結果。國防大學研究生院特色文化建設的開端,正是從總結提煉自己的文化精神入手的。
2012年3月,他們向全院干部、學員、職工發放調查問卷,廣泛征求國防大學研究生院文化精神的表述。共計294份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全院人員推薦的文化精神表述多達170類。
面對如此眾多的推薦結果,院黨委認為,這恰恰說明官兵們對研究生院的文化精神認識不夠統一﹔總結提煉一種大家普遍認同的文化精神並用這種文化精神來統一思想認識,是開展特色文化建設首當其沖的任務。
基於這一認識,該院又專門成立兩個課題研究小組對問卷調查結果開展專題研究,有針對性地組織包括導師、學員在內的多層次代表座談,隨后又通過網絡面向全軍、全校征求意見建議,走訪征求領導、專家和老首長意見建議,最終把研究生院的文化精神確定為:“精忠、精武、精研”精神。
據院領導介紹,這個文化精神的表述之所以獲得廣泛認同,是因為國防大學研究生院多年來在全國高校研究生教育普遍擴招的情況下,一直堅持“小而精”的辦學規模,堅持秉承紅大、抗大“少而精”的教學原則,堅持打造精品的教研理念,“精”是國防大學研究生教育的典型特征。與此同時,軍隊院校的研究生具有黨員、軍人、學者三重身份。作為黨員,核心的政治要求是做到精忠﹔作為軍人,核心的職業要求是做到精武﹔作為學者,核心的學術要求是做到精研。他們把培育“三精”精神作為加強研究生院特色文化建設的核心任務,就是要立足國防大學研究生教育的“精”字特征,不斷強化研究生“黨員、軍人、學者”三種身份。
“精忠、精武、精研”,簡單6個字既涵括了國防大學研究生院的任務特點,又准確表述了該院持之以恆的理想追求,向該院官兵也向外界傳遞了一個個性鮮明、意蘊深遠的精神形象。
文化精神是一個單位文化建設的靈魂,其表述一旦出爐,不但不可隨便更改,而且深刻影響到文化建設的成效。今天總結的文化精神內涵和表述,隻有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才能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
優良傳統應該如何繼承和弘揚?
與很多從紅軍時期成長起來的部隊比起來,國防大學研究生院成長的歷史並不長。1988年4月30日,國防大學研究生院正式挂牌成立。1988年9月6日,鄧小平同志為研究生院題寫了院名。
然而,就是這個年輕的單位在短短20多年時間裡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歷史傳統,特別是畢業學員中涌現出一批我軍高級將領、一批軍委總部機關優秀參謀和部門領導、一批作戰部隊的優秀基層主官、一批軍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一批全國全軍先進典型和英模人物。這“五個一批”無疑是對國防大學研究生院20多年辦學成果最好的闡釋。
為回顧和記述歷史,系統總結辦學治院經驗,該院黨委於2012年7月提出院史編撰方案,啟動院史編寫工作。這項工作歷時一年多,先后五易其稿,最終形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研究生院史》。記者翻閱這本厚厚的院史著作,發現其中不僅詳細記載了影響該院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把辦學經驗的總結和教育改革的探索歷程進行了非常認真細致的描述。一本院史凝聚了研究生院一代代領導、導師和學員在軍隊研究生教育戰線上的不懈追求。
2012年9月28日下午,作為該院特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百望英壇”迎來了3位特殊的演講者。他們分別是1987級碩士研究生、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教研部於連坤教授,1998級師團職碩士研究生、陸軍第21集團軍某師周建國師長,2001級博士研究生、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孫科佳副主任。在報告會上,3位優秀畢業生結合自身成長經歷分別講述了對黨對國家對軍隊的忠誠與熱愛、軍事指揮員應有的敏銳與擔當、科研創新的使命與責任等。這次演講報告會在研究生中引起強烈反響。不少研究生在內部論壇上表示:聽到他們的事跡和經驗,自己內心感受到一種壓力和動力。他們的事跡可信,他們的經驗可學。
類似這樣的演講報告會,“百望英壇”到目前已經舉辦了多期。演講者均是研究生院畢業或在讀的優秀學員,他們的切身經歷讓廣大學員感受到一份光榮與責任,更感受到“精忠、精武、精研”精神的凝聚與傳承。
對優良傳統的繼承與弘揚和一個單位建立的時間並沒有絕對的聯系。事實上,新成立的單位往往迫切需要對自己成長歷程中的經驗和傳統進行總結。隨著編制體制的調整,全軍有不少單位都是在和平年代建立的。這些單位如何總結和傳承自己的傳統,是需要認真探索的課題。
文化認同如何轉化為行為自覺?
規律表明,先進軍事文化不管如何建,最終都要把核心價值觀念變成官兵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之在部隊凝聚成傳統,形成風氣,變成作風。
記者在該院採訪時看到,由著名書法家李鐸創作的“精忠、精武、精研”6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在該院辦公樓隨處可見。當然,這只是該院在特色文化建設中的一個細節。該院黨委認為,文化精神的總結提煉只是第一步,關鍵是要讓文化精神中所表達的價值觀念得到大家的認同,並自覺落實到每一名官兵的行動上。
基於這一理念,他們重新編發新版《研究生手冊》,以“精忠、精武、精研”的文化精神為框架,修訂完善教育管理規章制度,梳理整合軍隊、學校關於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規章制度﹔廣泛開展“百望體壇”“百望文壇”等活動,把文化精神的內涵巧妙融入到這些活動當中,使學員們隻要參加活動就能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記者在採訪中感到,在該院把文化精神融入官兵行為過程的諸多努力中,制度強化的手段起到了尤為明顯的作用。對於研究生的教學管理來說,一些細小的制度規定往往體現著辦學者的深層文化理念,而研究生正是在落實這些規定的過程當中,接受並踐行了這些理念。比如,該院原本對研究生在校期間發表論文的數量有明確的要求,但是在此次制度修訂過程中,為了體現“精研”的文化理念,他們將這項規定堅定地修改為“不求數量,但求質量”。正是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2013年該院研究生撰寫的論文在軍內外獲獎比例較往年有明顯提高。
如果說文化精神體現著一個單位的價值追求,那麼行為規范就是文化精神的具體化,是使文化精神融入本單位官兵心靈和行為的關鍵環節和重要保証。
文化建設怎樣向戰斗力聚焦?
先進軍事文化是戰斗力生成的重要元素,這是我軍80多年的文化建設歷程呈現的一條基本規律。
2013年4月8日,國防大學學術報告廳內座無虛席,著名作家、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應邀來到“百望講壇”,為官兵們講述自己的文學人生。自2012年12月首期“百望講壇”開辦以來,多位專家、學者走上講壇,以超前的思維、獨到的視角、深邃的思考,傳播先進理念,解析熱點問題。記者注意到,演講者當中既有王蒙、莫言這樣的文化大家,又有陳佳洱、饒毅這樣的科學家,當然還有一批在軍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的軍事問題專家。該院領導介紹說,現代科技進步和新軍事變革給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不僅需要掌握本專業的知識,更需要開闊的視野和更高的政治素質、政策水平和思維能力。為此他們依托“百望講壇”,把知識結構優化和人文情懷培育結合起來,把科學知識傳授和人文藝術賞析結合起來,把智力因素培養與非智力因素塑造結合起來,以此提升研究生的全面素質。如今,“百望講壇”已經成為國防大學研究生院一塊深受歡迎的文化品牌。
2012年11月底,《艱難一日》一書剛一出版發行,國防大學研究生院就及時圍繞該書針對美軍擊斃本·拉登戰略性特種作戰行動開展閱讀研討活動,受到學員們的積極響應。在“精忠、精武、精研”文化精神的引領下,類似的活動在國防大學研究生院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他們先后成功組織了全國首屆軍事學研究生暑期學校、全國軍事學博士生學術論壇等學術活動。這些活動主題分別聚焦於“外軍作戰理論新發展”“國家安全戰略與海外軍事行動”“戰略與作戰理論創新”等軍事學術研究的前沿問題,吸引了來自全軍數十個軍事學研究生培養單位的研究生和教師參加,不少成果為軍委決策和部隊作戰訓練提供了支持和借鑒。這些做法不僅豐富了學員們的文化生活,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官兵們攀登軍事學術高峰的積極性。僅2013年,該院產生科研成果700余項,其中國家、軍隊和學校課題100余項、參與編寫專著和教材70余部、發表學術文章400余篇,並有400余人次參加軍內外各類研討會,10名博士生被國家教育部列入學術新人資助對象。
離開國防大學研究生院的時候,記者想起在該院成立25周年時,國防大學領導曾分別寄語該院:“礪劍”“后天”。這4個字可謂意味深長。是的,對於廣大研究生來說,今天的礪劍為了打贏明天的戰爭,而打贏明天的戰爭必須具備后天的思維和視野,特色文化建設對他們思維方式、行為風格的影響注定將深刻印記在他們的軍旅生涯。
題圖制作:方 漢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