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6人考上軍校,8人提干,在這裡實現了“軍官夢”﹔78人獲得大學本科學歷証書,190人獲得大學專科學歷証書,在這裡實現了“大學生夢”﹔456人入選各級各類人才庫,734人拿到電工、廚師、計算機等技能等級証書,在這裡實現了“成才夢”……
第二炮兵某旅傾力打造的軍地融合、功能齊備、規范有序的育才中心,創造了這一組組驕人的數據,成為官兵成長成才的“夢工廠”。
走進該旅,記者看到育才中心劃分為學歷教育、技能培訓、身心訓練3個功能培訓區,建成電子技術、機械修理、連隊教歌員培訓等8個培訓教室,開設機械加工、汽車維修等20多個專業,一座“隨營大學”生機勃勃。旅長徐東峰介紹說,打仗是軍人的第一素質,育才就要著眼“軍營當精兵、退伍成精英”目標,讓官兵的“成才夢”與“強軍夢”實現無縫對接。
2
育才中心建成之初,該旅從駐地高校請來一些名師授課,可時間不長便尷尬連連:名師講得太專業,戰士囫圇吞棗消化不良﹔外請教員瑣事繁雜時間難定,教學計劃朝令夕改難以落實。
破解難題,招法何在?旅領導召集官兵代表專題研究對策。發射二連指導員張瑞毛遂自薦:“我擅長架子鼓、二胡等多種樂器演奏,如果培訓連隊教歌員,不僅可以隨叫隨到,還能做到‘缺什麼教什麼’。”
能者自薦,讓大家茅塞頓開:全旅身懷絕技的官兵比比皆是,為何不盤活現有資源,讓個人“特長”變成官兵“眾長”?
廣發“英雄帖”,各類能人脫穎而出,不僅有在演兵場上磨礪練就的“金手指”“神吊手”“修理王”,還有持國家勞動部門頒發的等級廚師証、茶藝師証、律師資格証的特長兵。通過推薦、筆試、面試等考核遴選,13名官兵被聘為育才中心教員,32人成為育才輔導員。
教學互助,成才共贏。僅半年多時間,一個個“小能人”作為人才“酵母”不斷發生“裂變效應”,培訓幫帶300多名官兵成長成才,研發訓練輔助器材10多件,探索創新訓法戰法20多種。
3
長劍入鞘,戰車歸營,茫茫戈壁狼煙漸淡。三級軍士長向建平走下導彈發射車,徑直來到迷彩網下的野戰網吧,“走”進網上課堂,開始了又一天的攻讀。他的身旁,還活躍著20多個孜孜夜讀的身影。
該旅使命任務特殊,常年保持著箭在弦上、引而待發的戰備狀態,官兵投身高強度、連軸轉的作戰訓練任務,時間成為最寶貴的資源,也給軍營育才帶來新的挑戰:縱然旅裡能人不少,但“閉門育才”難以系統化、上層次﹔軍地高校資源豐富、師資雄厚,但讓官兵“走出去”深造卻不現實。
為此,他們內部挖潛、外部借力、整合資源,構建起“旅隊有育才中心、營連有育才區角、駐地有育才基地”的立體網絡,形成學習教育、學歷升級和技能培訓、資格認証於一體的系統格局,“借梯上樓”打造網絡教學平台,將一批名校名師“請進”軍營,為官兵釋疑解惑。
與此同時,該旅協調駐地教育局信息中心、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技能鑒定中心等5家機構建立育才協作機制,與駐地規劃設計院、職業技術學院等簽訂育才協議,共享圖書館、技能實踐基地等教學資源,打造育才“綠色通道”。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某高校不僅將電子圖書館無償提供給該旅使用,還在育才中心設立“流動圖書站”,有針對性地增加平面設計、電器維修、電子商務等172類1500余冊教材教程。駐地一所職業技術學院,將汽車仿真實訓台、巡航系統試驗台等7台教學設備“搬進”育才中心,選派精干師資力量現場指導。如今,該旅已有900多名官兵在線“入學”,不出軍營門、天天上大學。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