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24小時滾動新聞

武警十堰支隊官兵全力呵護南水北調源頭水質

2014年10月09日16:13    來源:法制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武警十堰支隊官兵全力呵護南水北調源頭水質

  兩江交匯處,碧波千頃漾。長江最大支流漢江劈開秦嶺巴山,奔騰3000裡,在湖北丹江口大壩前與丹江融合后,頓時矜持起來,形成水域面積1000多平方公裡、煙波浩渺、水天一色的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這就是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區、被譽為“亞洲天池”、“亞洲水塔”的丹江口水庫,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

  在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以及流向庫區的兩江沿線,長年駐守著一群默默無聞的“橄欖綠”——武警湖北總隊十堰支隊的官兵。他們忠實履行職責使命,長年開展“愛水護水、播綠清源”活動,用一腔赤誠捍衛庫區水質,把衛士情懷融入青山綠水,被譽為“水都衛士”。

  “決不讓一滴污水流進庫區”

  為了確保水質,十堰支隊黨委發出“保護母親河,當好護水兵”、“站好調水源頭第一哨,盡好水都衛士第一責”倡議,積極開展治污、播綠、清漂等護水活動﹔駐丹江口水庫及其上游兩江流域的神農架、竹山、鄖縣、鄖西等7個中隊,成立了12支巡邏組,依法執行護水任務﹔與駐地政府簽訂護水協議,參與“一河一策”聯合治理。

  今年2月,丹江口大壩左岸居民小區生活用水管道堵塞,污水涌出地面,直接流向水庫,由於堵塞水管深埋在水泥路面下,檢修人員束手無策。“決不能讓一滴污水流進水庫!”駐守大壩的二中隊指導員張皓得知情況后,率領30多名官兵趕到事發點,經過兩天施工,被堵塞的3米水管終於被挖開換新,污水被截斷。

  庫區有個村庄,村民嫌垃圾清理費太高,便自行開辟了一個垃圾場,垃圾堆得跟座小山一樣。“污水往地下滲,會隨地表徑流進入水體污染水庫,一定要移走!”大隊長陳君一咬牙,決定搬掉這個“垃圾山”。他們出動40多名官兵,自費租了一輛卡車,連續裝運3天,跑了20多個來回,終於將垃圾清空。

  近10年來,支隊主動參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生態環境建設,出動官兵12000多人次開展治污行動,發現並治理非法排污現象280多起,清理非法囤集垃圾1000多噸,架設防護網1000多米,使丹江口庫區水質連續7年穩定保持在國家二類水以上標准。

  “保清水面前沒有人情可講”

  丹江口水庫魚類豐富,不法分子對此垂涎欲滴,捕魚、電魚等現象時有發生,破壞了水質和庫區生態環境。2012年12月3日凌晨4點,二中隊五班長蘇維成率隊在庫區巡邏時,發現有兩人劃著小木船在水庫裡網魚,當即將人船扣留。兩名非法網魚者急了,指著船艙裡的200多斤魚說:“放了我們,這些全歸你們。”大家不為所動,依法交執法部門處理。近年來,支隊官兵制止非法網魚、炸魚、電魚等現象100多起。

  丹江口水庫的漁民有網攔庫灣及網箱養魚的傳統,餌料、魚食對水體產生影響。政府要求撤收,有的漁民不願意。駐守丹江口水庫的一大隊教導員常宏主動向政府請纓:“我們和漁民住得近,來往多,把任務交給我們吧。”他們分成工作組,走進漁民家中講清道理,贏得了漁民的理解。在撤收網箱的時候,官兵們又主動挽起衣袖來幫忙,讓漁民非常感動。

  為了守衛一江清水,官兵們有時“六親不認”。一次,丹江口蔡灣新村的一名村民禁不住別人的勸誘,晚上偷偷在水庫設網,不料被官兵查獲。有的戰士說:“他是擁軍模范,放他一馬算了。”可指導員劉柳卻不同意:“在保一庫清水面前,沒有人情可講!”硬是沒收了漁具,並移交執法部門處理。隨后,劉指導員親自上門給這名村民講道理,讓他心悅誠服。

  前些年,水庫隔離帶的圍牆常被村民砸開豁口,有進去墾荒種菜的,有偷偷獵魚的,屢禁不止。駐守壩區的二中隊指導員張皓說:“補牆先‘補心’,村民的思想工作我們來做。”他們將圍牆重新砌好后,在牆上張貼宣傳標語,制作宣傳手冊,走村入戶送到村民手中,同時組成警民聯防隊定期巡查。如今,再也沒人砸牆翻牆了。

  “願做庫區永恆的生態綠帶”

  “清理庫區垃圾,成了我們水都衛士的一項‘經常性工作’。”駐守丹江口大壩的一大隊教導員常宏介紹,壩區官兵有三個“老傳統”堅持了13年:每周末堅持“環保行動”,官兵自制網兜,到庫區開展清漂﹔開展“哨途環保行”,把上下哨的行程,當作撿垃圾的過程﹔每月評比表彰“節能環保”先進個人,設立光榮榜,大張旗鼓地宣傳。

  去年新兵下隊后,壩區邀請官兵進行一次庫區參觀游覽活動。可當部隊集合時,導游意外地發現,幾十名官兵都提了隻黑色塑料袋,問是干什麼用的,官兵們說,這是他們順便撿沿途垃圾的“環保袋”。就這樣,官兵走一路撿一路,無暇看風景,把游覽變成了一次“環保行動”。

  “在庫區植樹造林,建設綠色生態,武警立下了汗馬功勞。”丹江口市能源局局長柯尊強介紹,近年來,支隊先后在庫區種植“奧運世紀林”、防洪林1000多畝,各種樹木7萬多棵。“我們是庫區永恆的生態綠帶!”丹江口中隊指導員楊明說,每個老兵退伍前,都要到大壩邊種上一棵白楊樹。10多年過去了,如今這裡的白楊已經成林,成為一道綠色風景。

  近年來,這個支隊積極參與創建文明、衛生城市等公益活動60余次,先后被武警總部及駐地表彰為“軍民共建精神文明紅旗單位”、“學雷鋒先進集體”,1個單位被國家民政部、武警總部授予“擁政愛民模范中隊”榮譽稱號,10多個單位30多次被評為“警民共建先進單位”、“雙擁模范單位”,200多名官兵被評為學雷鋒標兵、環保先進和護水模范。(通訊員蔣勇饒傳軍 本報記者朱磊)

(來源:法制日報)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