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強調指出,各級各部門黨委(黨組)要堅持黨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謀劃、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每條戰線、每個領域、每個環節的黨建工作抓具體、抓深入。這一把握新形勢下黨建工作規律的重要論述,引起強烈反響,同時也在昭示我們:抓好黨的建設,是各級黨組織的政績之本,也是最大的責任擔當。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形象威望,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不僅直接決定黨的命運,也關系國家的命運、人民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如果抓不住這一根本“命脈”,推動中心工作發展、推行改革創新就將流於空談。抓好黨建工作看似務虛,實質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實務。黨建抓得越具體、越深入,就越能匯集攻堅克難的智慧和力量,夯實爭取民心、積累民意的基礎,打造出一支高素質的黨員干部隊伍。相反,倘若對管黨治黨不上心,不良分子就會混水摸魚,貪污腐化等不正之風就將興起,這將極大地沖擊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正所謂“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
抓好黨建的自覺,源於對黨建責任內涵的理性認知。責任在身不等於責任在心,“意味著”也不等同於“意識到”。每一名黨員干部,都需要克服抓思想教育太虛,抓具體工作才實的想法,摒棄“精神洗禮”成果反映不到GDP上,意思意思就行的念頭,真正認識到自身肩負的責任,並把知責之明轉化成履責之行,在黨建工作上傾注心力,既堅持落細落小落實,也注重“常、長”二字,做到鍥而不舍,久久為功。
打鐵還需自身硬。許多“不為”的背后,是“不能”的問題。我們講黨的建設和中心工作力往一處使,前提是要深入研究問題、把握規律。這既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功力,也要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底氣,還要有“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膽識。有了這樣的底蘊,我們才能干事有想法,處事有章法,遇事有辦法﹔才會有戰略定力,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迎著困難上、頂著壓力干﹔才能以務實的作風,不馳於浮華,不騖於虛聲,沉下心來醫痛點、解難題,交出實實在在的黨建工作答卷和沒有水分的業績單。
千古風流在擔當,萬裡功名須躬行。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中心工作和黨建工作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同氣連枝、密不可分。各級黨組織和每名黨員理應以慨然擔當的精神,切實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抓黨建,不聽浮術,不採華名,不興偽事,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毅力,為“中國夢”添磚加瓦。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