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記者走進大山深處的北京軍區某油料倉庫第三保管隊,發現這裡的官兵渾身充滿斗志。據倉庫領導介紹,50年來,保管隊黨支部把“條件差嚇不倒、任務重壓不倒、困難多難不倒”的“三不倒”精神代代傳承。去年底,保管隊被軍區表彰為“全面建設先進基層單位”。
血性在艱苦環境中孕育
這裡仿佛一座與世隔絕的孤島,官兵長期與寂寞相伴,就連平時吃水用水,也隻能由倉庫機關派車運送。
環境艱苦,如何拴心留人?保管隊黨支部感到,隻有幫戰士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才能激發他們昂揚的革命斗志。他們圍繞“來隊為什麼、在隊干什麼、離隊留什麼”組織官兵討論,引導大家認識到,條件再苦也苦不過邊防海島,海拔再高也高不過高原哨所,作為軍人,就應該有軍人的血性與斗志。
上等兵羅震家庭條件優越,剛到保管隊就要求調走或者提前退伍。第二天,隊長倪慶帶著他來到營區刻有“雲中第一哨”的石頭前,給他講述先輩艱苦創業的故事。“為了建設后方倉庫,先后有兩名戰士在開山炸洞時獻出寶貴生命。”倪慶飽含深情地說。
苦地方,差地方,孕育軍人血性的好地方。聆聽先烈故事,對照身邊黨員,羅震心靈受到強烈震撼。漸漸地,他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軍事訓練沖在前,重活累活干在先。倉庫組織體能比武考核,他堅持做了243個俯臥撐,打破倉庫紀錄。
血性在重大任務中磨礪
去年,倉庫被總部賦予油庫安全專項整治及戰場輸油管線建設任務。保管隊官兵人人遞交了請戰書,投入到艱苦的施工戰斗中。
洞庫金屬油罐換頂換底改造,需要在彌漫著煙塵和油氣的洞庫內實施動火作業,稍有不慎,就可能帶來極其嚴重的后果。
關鍵時刻,保管隊官兵主動請纓。接受任務后,他們集思廣益,探索出一套通風、封堵、隔離等動火施工新方法,消除了安全隱患,確保了油罐改造任務的圓滿完成。
急難險重任務沖在前搶在先,是保管隊官兵的一貫作風。
倉庫挑選炊事骨干參加“和平使命-2014”上合聯演后勤保障任務。得知消息后,戰士郝岩勇第一個遞交了請戰書。
8月大漠,熱浪翻滾。擔負保障數百人飲食任務的郝岩勇,每天天剛亮就起床生火做飯,晚上還要加班准備第二天的食品材料。長時間的加班加點,加上水土不服,讓他疲憊不堪。
戰友勸他休息兩天,他說:“戰爭年代輕傷不下火線,我這時若是臥床休息,豈不是當逃兵?”聯演一個多月,他沒有請一天假,沒有誤一次飯。
血性在犧牲奉獻中彰顯
這是發生在保管隊歷史上的一個感人故事:1973年9月的一天,2號洞庫17號油罐罐頂上方突然塌方,大量汽油溢出,情況十分危急。時任隊長祝士珍率先沖進洞庫組織搶險,安全回收1000多噸油料,但因吸入過量有毒氣體,祝士珍獻出了寶貴生命。
英雄雖離去,精神永不倒,激勵一代代保管隊官兵不怕犧牲,勇往直前。
儲存過油料的油罐裡,殘留著大量有毒氣體。為了保証油料質量,官兵需要經常清洗油罐。每次清洗油罐,代理排長葛延國總是第一個上。入伍13年來,他不知清洗了多少次。
“明明知道油氣對身體傷害大,也沒想過往后退一退。”面對妻子的“埋怨”,葛延國總是嘿嘿一笑:“好歹我也帶個‘長’,總不能讓戰士先往前沖吧。”
“在保管隊官兵的心中,保護油料安全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倉庫領導告訴記者,2012年的一天早上,駐地發生山林大火。火勢借著大風,漸漸逼近儲油區,形勢萬分危急!
保管隊緊急出動,官兵奮勇扑火,眉毛燒著了,手上起泡了,膠鞋燙化了,沒有一個人退縮。經過近9個小時連續奮戰,終於把大火死死阻隔在儲油區外。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