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軍現代化建設的推進,空中機動越來越成為一種常見且重要的機動方式。長距離空中機動,機艙空間狹窄封閉,高差、地域、時區跨度大,對人的身體機能產生較大影響。在此,解放軍第452醫院空運醫療隊隊長唐超為廣大空中機動戰友,講解如何預防和調節長距離空中機動前后可能出現的身體不適。
機動前——
准備工作勿小視,飛前飲食有講究
萬米高空的機艙狹窄封閉,空氣流動差,氣壓變化快,身體的任何小毛病,都有可能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被放大,如不加注意,小問題就會造成大影響。例如:感冒鼻塞容易引起耳膜疼痛,休息不好容易導致心慌煩躁,未完全愈合的疤痕(例如拔牙、劃傷留下的創口)可能撕裂流血,等等。所以空中機動前,應盡量保持身體健康,充分休息,根據自身情況備好通鼻塞、防暈機、止血等藥品。
登機前的飲食要注意。不宜吃得過多,高空中腸胃血液供給減少,腸胃蠕動減弱,消化能力降低,吃得太多容易引起腹部不適﹔也不宜空腹乘機,高空氣溫氣壓變化使人體需要消耗較多的熱量,胃中空虛容易造成惡心、眩暈。可在上飛機前1小時左右,選吃些面包、小點心、牛奶、瘦肉和水果等食物,隻要八分飽即可。
機動中——
應對不適有妙招,正確運動效果好
飛機在快速上升或下降過程中,機艙氣壓急劇變化,人體內的壓力無法與之及時平衡,產生壓力差,耳膜、眼球受壓力作用,容易產生耳鳴、疼痛等不良反應。可以通過間斷性吞咽口水、咀嚼口香糖、鼓起腮大力吹氣等方法來緩解不適。
機艙狹小,飛行途中人體久坐不動,靜脈回流受阻,新陳代謝率下降,體內水分滯留,容易導致肢體腫脹。解決辦法是每隔1小時左右,在座位上做一些簡單的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如踮腳尖、抱小腿、伸展背部和腿部等。此外,多喝水稀釋血液,穿寬鬆的鞋和衣服,都能為血流“保通”起到作用。
到達后——
科學應對地理差異,縮短適應周期
空中機動,數小時便可在相距千裡的兩地之間完成轉換。兩地之間地理條件所存在的巨大差異,不可避免對身體造成影響,需科學應對。
海拔差。兩地海拔落差在2000米以上時就容易出現“高原反應”或者“低原反應”。應多攝入維生素、多飲水,組織適應性訓練,反應強烈時需用藥物和高壓氧艙進行治療。
時差。空中機動跨越多個時區時會發生時差反應。多晒太陽,有助於調整生物鐘﹔頭一餐吃清淡,利於消化系統適應新的作息規律﹔睡前進行適量運動、聽輕音樂、泡腳、洗澡等,可放鬆精神、增加睡意。
此外,還應根據事先收集的預定地域溫度、濕度、紫外線強度等信息,適量添減衣服,做好裸露皮膚防護工作,把溫度等外界因素變化對身體的影響減到最小。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