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24小時滾動新聞

戰士園丁與留守兒童

■邊富斌 陳 鑫

2014年11月04日06:16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戰士園丁與留守兒童

  蒼茫的群山捧出一輪噴薄的旭日,給獅子山洒下一抹金色的新暉。八一建軍節前夕,雲南省富寧縣田蓬鎮200多名中小學生登頂獅子山,與駐守在這裡的三連官兵共同開展“青春成人禮、邊疆愛國行”活動。飛揚的星星火炬隊旗下,學生們高興地圍在官兵身邊,每個學生的臉上都綻放出幸福的笑容。

  200多名學生是來自連隊駐地附近學校留守兒童的代表。獅子山下駐守著的是雲南省文山軍分區邊防某團三連“南疆紅領巾輔導站”,30余年來,他們始終堅持把愛獻給邊疆一線的留守兒童,讓笑容在這些缺少親情的孩子們臉上綻放。

  1 炮火硝煙中誕生的“南疆紅領巾輔導站”在戍邊育人的路上至今已經走了30年。30余載戍邊育人,通過書信往來,幫助祖國各地的上萬名學生茁壯成長。在與遠離駐地的學生溝通心靈的同時,輔導站與駐地很多學校建立共建關系,田蓬中心小學1987年就和輔導站共建。

  隨著社會的發展,邊疆地區的很多青壯年選擇到大城市務工。留在家裡的一些孩子出現性格孤僻、厭學自卑的負面性格,有的甚至成為問題學生。留守兒童的教育成了老師們最頭疼的事情,也進入了“南疆紅領巾輔導站”的輔導議程。通過走訪了解,輔導站得知駐地留守兒童比例已經超過60%,僅田蓬中心小學900多名學生中留守兒童就佔了近85%。輔導站專門開展“九個一”活動,與學校共同探索關愛留守兒童的方法路子。

  在走訪中得知,因為父母不在,老人年紀已大,做飯、洗衣、照顧弟妹……很多沉重的家務就落在了孩子的身上。稚嫩的肩膀本不該承受過重的擔子。輔導站專門制作“愛心聯系卡”發放到留守兒童手中,告訴他們隻要家庭有困難隨時打“親情熱線”,官兵會第一時間幫助他們解決。

  位於邊境線上的茅草坪小學三年級學生羅金發父母離婚后,母親改嫁,父親外出打工已經4年沒回家。這天家裡突然停電,臥病在床的爺爺還等著他做晚飯。此時他想起了前兩天解放軍叔叔給他的聯系卡,隨即撥通了輔導站的聯系電話。接到電話,連長陳慶龍帶著連隊“三小工”(小電工、小水工、小泥瓦工)20分鐘后趕到了小羅家裡,為家裡檢修好線路。了解到小羅家裡經常停水,官兵們又對水管進行了排查。

  連隊還積極開展“1+1”捐資助學活動,為生活貧困的學生及時送去關愛。廟壩小學一年級學生毛昌啟,父母身患疾病,生活非常窘迫。連隊與他家結成幫扶對子,定期進行走訪慰問,為小昌啟送去學習用品和生活費用。據統計,近5年來,輔導站累計為貧困學生捐款3萬余元。

  “父母在家的孩子,看著很有靈光,而不在家的,看著目光呆滯,上課的時候經常發呆。”田蓬中心小學老師何艷平深有感觸,留守兒童的內心對愛無比渴望。

  親情不可以替代,但是可以彌補。輔導站利用每年暑假時間組織10名留守兒童到連隊和官兵一起生活,開展“大手牽小手”“小主人邊關行”活動。和解放軍叔叔一起學習、娛樂,近距離感受部隊的氛圍,孩子們的臉上始終挂滿了笑容。

  關愛之舉幫助了孩子,對官兵也是無聲的教育。連隊輔導員李朝坤,從小家境優越,花錢大手大腳。他被聘為和平小學校外輔導員后,看到邊境村寨中一些孩子因為付不起國家補貼之外的生活費而上不了學,深受觸動,從此變得節儉了,訓練上也更加刻苦,還入選了團裡組織的偵察兵集訓隊。

  13歲的留守兒童陳芳芳向站長陳功傾訴心聲,一年裡面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間隻有半個月,父母留給她的印象遙遠而又模糊。輔導站專門提出為留守兒童搭建“親情小屋”,得到了團裡的批准,還專門拿出10余萬元經費,為田蓬地區全部27所中小學贈送了電腦,專門讓孩子們與父母視頻對話。

  隆梅是第一個通過“親情小屋”與父母交流的孩子。從輔導點配發的電腦上看見了自己兩年沒見過面的父親,小隆梅一聲“爸爸,我好想你”,讓父女倆瞬間哭成淚人……聊天結束后,小隆梅的父親給輔導站打來電話:“謝謝親人解放軍,我們全村外出打工的人都感謝你們!”

  2 遠離孩子的父母,給予孩子的補償更多是物質上的。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厭學、逃學,花錢大手大腳等等負面的影響在留守兒童身上越來越明顯。輔導站官兵得知這一情況后,在校外輔導過程中與學校共同想辦法。

  說大道理,孩子們不一定接受,關鍵是用心與孩子真誠交流。官兵們採取“一對一”輔導幫帶的形式,挑選連隊有類似經歷的官兵與學生面對面交流。

  童年不幸的生活經歷造就了三連戰士吳洋洋孤僻的性格,到連隊后經常和戰友發生沖突。連長陳慶龍了解到入伍前他學過廚師,把他分到炊事班讓他覺得自己有用武之地。了解到吳洋洋有通過學習提高學歷的想法,陳連長為他報名參加了全軍自學考試,現在他正在進行大專學習。

  在田蓬中學的一次輔導過程中,吳洋洋把自己的人生經歷講給學生們聽。那天學生們被他的真摯打動了,把他當成了知心哥哥。初二學生李澤勇一度成了后進生,聽過吳洋洋的講述后,他很受觸動,之后他與吳洋洋建立了很深的情誼。兩顆年輕的心碰撞到一起,相互勉勵要好好學習,上次考試時李澤勇的成績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結對交心,幫扶成長。輔導站官兵注重對學生心靈上的引導。真情的付出,收獲真情的回報。兩年前,田蓬小學少先隊輔導員劉琴遇到了教書以來最頭疼的學生李元陽,她向連隊校外輔導員馬攀求助。馬攀為李元陽專門定制了一個幫帶計劃,把他帶到連隊體會戰士令行禁止的作風,告訴他尊重別人的美德。后來,李元陽完全變了一個人。為了表達感恩之情,他還摘了家裡種的兩大袋黃瓜托劉老師轉交給馬攀。

  3 “披著硝煙我們屹立在雄偉的獅子山,冒著炮火我們堅守在陣地的前沿,腳底下踏著庄嚴的國境線,身背后倚著祖國的好河山,青春熱血鑄忠魂,默默無語戍邊關。”走進田蓬中學,一曲旋律婉轉悠揚、歌詞朗朗上口的歌迎風飄來。這首歌叫《紅領巾映紅獅子山》,是“南疆紅領巾輔導站”的站歌,是由官兵根據連隊戍邊育人真實故事創作的歌曲。“一首歌,一段情,唱出的是孩子對部隊的熱愛,也增強了官兵對守好邊防的信心。”輔導站名譽站長、邊防某團政委代世鍵感慨地說。

  聽著這首歌成長起來的學生們,深深地被戰士們戍邊不忘育人的事跡感動,很多人立志做一名軍人。2008年,在輔導站官兵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富寧籍學生王猛,專門從學校趕回家鄉報名應征,成為全鎮第一個報名應征的在校大學生。

  為了讓學生更多地掌握國防知識,輔導站區分不同年級的學生,專門編寫了一套國防教育教材,並積極拓展輔導形式,與學校聯合舉辦“小主人邊關行”“大手牽小手、同心護邊關”“走邊關路、憶傳統史、強愛國情”和“青春成人禮、邊疆愛國行”等活動,組織“軍營夏令營”“軍營小軍訓”“軍營故事會”,為青少年提供一個個生動的“課堂”,傳遞戍邊之情、愛國之情,讓“南疆紅領巾輔導站”的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文中部分學生名字使用化名。)

  (倉小寶插圖)

(來源:解放軍報)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