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新兵不僅要走好隊列、打好體能基礎和思想基礎,還要增強與戰場提前對接的強烈憂患與擔當。
訓為戰,練為戰。打贏明天的戰爭,離不開今天的新兵。給新訓上緊打仗的發條,我們才能贏在未來戰爭的起跑線上。
“兵者百歲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軍人的天職就是打仗。為新兵上緊打仗的發條,就是要讓新戰士認識到“世治非去兵,國安豈忘戰”,從而激發練兵打仗、當兵打仗的強大動力,把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把全部力量向打贏用勁。
我們都知道,戰爭總會挑日子,而且挑在你猝不及防的日子。新兵不僅要走好隊列、打好體能基礎和思想基礎,還要增強與戰場提前對接的強烈憂患與擔當。這樣,一旦打起仗來,才能有備無患。
新兵練好基本技能,練好技術戰術,遇險情危情才能有效應對。1939年9月,深入敵后辦學的抗大二分校學員正在河北靈壽縣陳庄進行野外訓練,突遇日軍獨立第八混成旅團長水原義重帶領1500人實施偷襲。面對敵情,抗大學員迅速按照遭遇戰的原則,佔領有利地形,先敵展開、先敵開火。最終,日軍除少數漏網外,大部被殲。這次抗大學員參加的戰斗,被中共中央稱為“模范殲滅戰”。試想,如果抗大學員沒有打仗意識,僅把自己當作“學兵”,面對凶悍的敵人隻有任人宰割。
“躲在娘懷裡的崽沒出息”。在國內革命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以及歷次對外自衛反擊戰中,我軍很多新兵都直接參加戰斗,並把戰場當作訓練場,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如今,遠離了鼓角爭鳴,遠離了戰場環境,對帶兵人來說,如何引導新兵認識戰場、提高打仗能力,身上的擔子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
給新訓上緊打仗的發條,首要的是戒除訓練上的形式主義,防止徒有其表的“花架子”。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訓練新兵提倡“三不”原則,即“臨陣行不得的,今便不操﹔器械不是臨陣實用的,不做與你領﹔不是臨陣實用之法,不使你學”。正是這“三不”原則,使戚家軍做到了“練即戰”,成為明朝抗倭隊伍中的一支勁旅。
氣為兵神,勇為軍本。除了訓練必備的基本素養、戰斗技能,還應重點培育新兵的戰斗精神。現在有的新兵缺少血性,戰斗作風不足。要想成為一名合格戰士,離不開戰斗意志的磨礪。隻有下大力培養新兵百折不撓的韌勁、敢打敢拼的沖勁和壓倒一切的狠勁,才能有效應對未來戰爭。
(作者單位:69222部隊)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