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不卡殼”,而且要“槍響靶落”
每年的這個時節,機關下基層搞檢查、抓考核已是家常便飯,而10月中旬,記者在總參某工程維護團卻遇到一件新鮮事——團機關進行三季度工作總結,聽匯報打考分的竟是士兵代表。
隻見各部門及業務股室負責人輪流上台,各自對本季度工作進行總結,基層建設及解難幫困等工作是報告重點。而台下20余名基層連隊的士兵代表一臉嚴肅地手持各類表格,逐個打勾畫叉、加分減分。
一名剛走下台的機關股長用“臉紅出汗、坐立不安”8個字描述自己的感受,他分管的工作因有漏項剛被戰士們扣了分,團黨委還現場問責,明確了改進時限。
就此做法,團政委武曉春坦陳:這些年來,隨著基層民主建設的加強、官兵素質的全面提高,讓戰士們說話已經不難,可難的是讓他們說話管用。顯而易見,如果戰士們的批評意見總是“泥牛入海”,發揚民主豈不就成為一件作秀的 “馬甲”。
引導和激勵官兵民主意識最管用的,就是讓他們說話管用,團黨委首先將官兵提出的近200條各類意見建議逐一梳理,最終細化為“成長進步、福利保障、部隊管理、人情往來、個人修養、機關服務”等6大類36小項。據此,幾易其稿后,制定了《加強士兵身邊風氣建設的意見》,下發執行。
他們還將“讓士兵為干部進步說話,讓基層為機關業績打分”的口號變為具體措施,出台了量化機關考評實施細則,將機關工作細化為9個指標27個項目,每逢總結考評,都請基層連隊推選出來的士兵代表打分評價。於是,就出現了上面的那一幕。
團裡明確提出了機關對基層官兵意見建議反饋的時間表——3天拿意見、5天給答復、7天有動作……
對這些做法,官兵們有一個充滿“兵味”的評價——事關部隊建設,戰士們不僅說話“不卡殼”,而且總能做到“槍響靶落”。
火車跑得快,不僅隻靠車頭帶
都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可隨著高速列車車廂自身也有了動力裝置,這老話顯然有點趕不上趟了。如今,現代化的火車若要跑得快,不僅隻靠車頭帶,車頭車廂甚至每個車?轆都得給力。由此變化,團長羅鵬舉有了這樣一個感悟:讓戰士們說話管用不僅是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話對部隊建設確實管用。換句話說,基層官兵的責任感和聰明才智,本身就是奔馳於強軍實踐之路的巨大動力。
有一個數字是最有說服力的証明——今年以來,基層連隊戰士提出的意見建議進入黨委會、辦公會的達30余項,其中大多數被採納,並已正式形成了各項決定、規定。甭看這些建言獻策來自基層,卻無不點中基層建設關節點的“穴位”:
建立基層組織結構框架圖,重申團支部和軍人委員會的權利地位,賦予他們開動腦筋、放開手腳的動力﹔
團黨委和機關有16項不涉及保密的正常工作,其籌劃部署、運行過程、結果收尾,皆應全部公開公示﹔
鼓勵戰士自學成才不應隻補助學費,還要和部隊建設接軌,給確實學有所成的戰士提供施展才華的平台﹔
發展黨員取消論資排輩的標准,因為入黨不是福利,不是單項工作獎勵……
不朝細處抓,便無常態化
不是沒有疑義。
黨委也曾聽到這樣的說法——戰士眼光所及往往是身邊小事,不能與部隊建設大局相提並論。
看似言之鑿鑿,其實一點都不靠譜。我們既然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那就表明群眾利益無小事﹔我們既然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挑三揀四的服務就是半心半意。更何況戰士們人在基層一線,他們所觀察到、感受到的問題,恰恰是對我們工作欠缺和視角“盲區”最有價值的彌補。黨委和機關統一了這個認識,下面這些解決戰士所提具體難題的做法也就順理成章了——
駐扎大山裡的官兵看病難是個“老大難”,團黨委連開3次會,決定雙管齊下——一是與大城市的醫院協商免費就診,二是開通“24小時看病直通車”,全程接送患病官兵。今年以來,已有100多人次坐“直通車”到大醫院看病治療﹔
許多基層官兵家在農村,每逢農忙,都希望回家幫把手,可同時又想過年時和家人團聚。為了解決官兵們的這番糾結,團裡在確保各階段人員在位率和總休假天數不變的前提下,允許戰士一年的假期分成兩次休,春種秋收、節日團聚兩不誤,忠孝皆全﹔
由於種種原因,有10多個戰士遺留了幾年的差旅費還沒有報銷,雖是舊賬,但無論怎麼說,也不能欠戰士的。團黨委決定,不留尾巴地一次性解決……
武政委有此一悟:讓戰士說話管用,是把工作落到實處的最管用之招,不朝細處抓,便無常態化。
上圖:黨委承諾欄進基層。李 旭攝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