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軍區某邊防團所屬連隊高度分散,受各種條件的限制,以往的文化活動只是唱歌、打球、下棋。為了改變單調的文化生活,今年年初,團黨委決定為每個連隊量身打造一種特色文化。通知下發后,各邊防連積極響應,迅速上報方案。有的組建了吉他隊,有的成立了快板隊,可謂五花八門。
該團有個邊防連的一對主官的老家在東北,他倆對東北大秧歌既有興趣,又很懂行,於是,該連就成立了頗有特色的秧歌隊。排練中,連長當教練,指導員親自上場,跳得紅紅火火。
團裡為檢驗各連的特色隊伍,專門組織了一次會演。當五連的兩位主官信心十足地帶領秧歌隊登台表演,預期贏得滿堂喝彩時,卻意外遭到了冷落——現場觀眾的反響極其一般。問其緣由,大家反映,此節目雖然熱鬧,但檔次不高,加之這個部隊的南方籍戰士多,這種地域性極強的傳統表演,他們不太喜歡。
特色表演為何沒達到愉悅官兵的特殊效果?會演中暴露出的問題讓機關的組織者也很納悶。對此,他們進行了深刻反思:雖然團隊在打造特色文化方面投入了財力、物力和精力,卻陷入了表面風風火火,實際效果不大的“怪圈”。“軍隊文化工作說到底還是‘兵文化’,要圍著士兵轉,不能隻考慮連隊主官的‘口味’而忽略了兵的‘胃口’。”在團交班會上,政委劉桂生感慨地說。
隨后團隊下發通知,要求各連征求戰士意見,因地制宜、因兵所需選擇特色文化。通知下發后得到官兵拍手稱贊,連隊利用各種時機,認真聽取官兵心聲。
邊防五連駐守在興凱湖畔,漁業資源豐富,幾名赫哲族老藝人搞了個“魚皮畫作品展”,連長張宏仁帶著官兵去參觀,見大家對魚皮畫興趣濃厚,便成立了一個創作小組。在團機關的幫助下,連隊還聘請赫哲族老藝人前來傳藝,並與少數民族群眾藝術館結成共建共育對子,每月搞一次魚皮畫交流創作活動。由於官兵喜愛,魚皮畫在連隊逐漸發展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戰士們創作的魚皮畫作品有模有樣,有些作品還獲了獎,連隊成為遠近聞名的“魚皮畫連”。
與此同時,其他連隊也都根據戰士喜好,結合駐地自然風俗特點,開展了剪紙、根雕、楓葉畫、葫蘆畫、奇石雕刻、草編、魚骨等特色文化活動,使千裡邊防線上形成了一連一特色、一哨一景觀的文化格局。
為了推動特色文化持久發展,團裡還與駐地宣傳、文化等單位建立聯系,及時了解駐地文化活動信息,精選戰士們的作品參加省、市、縣舉辦的旅游商品展評和駐地“中俄文化交流周”文化商品展活動,把戰士們的作品推向社會,形成品牌。
“人人有絕活,連連有特色”。如今,官兵創作的作品走出了國門,有40多件以“友好”“和平”“添喜”“龍威”為主題的特色文化作品在邊防會談會晤中被作為禮品贈送,受到對方交口稱贊。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