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莫斯科11月18日電(記者趙嫣)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與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18日在莫斯科舉行會談,雙方表示應在明斯克協議框架內化解烏克蘭危機。其背景是,連日來,烏東部地區爆發激烈沖突,緊張局勢加劇再次引起國際關注。
分析人士認為,由於各方均無做出重大讓步的意願,烏克蘭局勢目前已陷入僵局,這種僵局短時間內將難以得到化解。
烏克蘭堅壁清野
過去幾天,烏東部被民間武裝控制的頓涅茨克地區爆發激烈沖突。自烏政府與民間武裝9月簽署停火協議以來,雙方在那裡的小規模沖突不斷,近來呈現持續升級態勢。
烏總統波羅申科17日表示,烏政府“為全面戰爭做好了准備”。據烏國防部消息,烏政府已簽下價值10億格裡夫納(約合0.7億美元)的重型裝備合同,近期所有這些武器將被運到前線。
此外,烏政府日前決定從民間武裝控制的東部地區撤出所有國家機構,同時將切斷對該地區的能源、資金等支持。
俄羅斯政治分析人士別列佐維茨認為,烏政府已承認失去對東部地區的控制,因此做出了疏散人員、帶走文件、撤出資源的決定。別列佐維茨表示,烏政府將東部地區當做財政負擔甩掉,而俄方也不會接手,烏東地區局勢已走入死胡同。
俄與西方硬碰硬
另一方面,俄與西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繼續交鋒。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美國總統奧巴馬稱,如果繼續違反國際法和旨在結束烏克蘭沖突的協定,俄方將繼續被國際社會孤立。俄總統普京則表示:“如果仍有人隻按照自己的地緣政治利益決定所有問題,那就很難預測動蕩還將持續多久。”
俄外交和國防政策委員會主席盧基揚諾夫認為,西方的批評可能迫使普京採取更強硬的立場。
本月16日,普京在接受德國電視台採訪時強調,解決烏克蘭危機的關鍵在於放棄武力對抗,促進烏政府與東部民間武裝開展平等且持續的政治對話,推動烏克蘭實施聯邦制等。
俄政治技術中心副主任馬卡爾金表示,普京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那就是俄支持和平解決烏克蘭問題,但如果烏政府對烏東部地區發動戰爭,那麼俄不會袖手旁觀。
對制裁看法不一
為迫使俄改變立場,西方國家將制裁視為向俄施壓的“法寶”,但其內部也出現了不同聲音。
美國認為,制裁是迫使俄改變對烏克蘭危機立場的有效手段。奧巴馬在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表示,目前實施的制裁正發揮理想效果,“在必要時將加大對俄的壓力”。
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裡尼則表示,烏克蘭問題光靠制裁無法解決。歐盟需在烏克蘭改革方面做工作,同時還要探討如何處理與俄方的關系。俄國立莫斯科大學經濟系教授布克列米舍夫認為,歐洲國家並不希望看到俄經濟崩潰。
對於西方制裁,俄仍然保持強硬立場。拉夫羅夫18日說,俄不會乞求西方國家放棄制裁。不過,俄政府金融科學院教授瓦爾亞什認為,盡管俄外匯儲備充足,可以抵消部分制裁帶來的損失,但目前國際油價大幅下降,這對俄經濟將造成巨大影響。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