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天下兒女好的多 ——關於《寫給媽媽》的感動與感悟

2014年11月20日00:54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天下兒女好的多 ——關於《寫給媽媽》的感動與感悟

 

 

天下兒女好的多 ——關於《寫給媽媽》的感動與感悟

●劉聲東

11月16日深夜,我躺在床上、淌著淚水,寫了一篇思念我已故母親的詩文《寫給媽媽》。次日在朋友微信圈裡發出后,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短短兩天時間,這條微信在相識與不相識的朋友中轉發,直接閱讀者不下數十萬。僅《當代海軍》官方微博轉發這條微信的閱讀人數就超過了27萬!

在閱讀和轉發這條微信的朋友中,有不少寫下了情真意切、心誠文美的薦語或跟帖。我願從中擷取一些與大家分享:

——2014年度最最感動的文章!如果您玩微信看微信發微信,親們一定靜下來看看悟悟這篇文章……靜靜地感受一下作者對母親的那種句句撕心裂肺的思念、感恩與不舍……

——看完前兩句淚水就止不住了……感謝作者……發自心靈的對母親的思念……有母親,就有家……好好珍惜有媽的日子吧……多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說說話,問問好……

——無語……感恩……

——靜靜地感受,慢慢地掉淚,母親、游子……

——人間大愛,母親不死……

——偉大的母親……

—— 《寫給媽媽》字字帶淚,句句泣血!多少母子深情,多少人生際遇,多少憂思哲思,皆凝於其中,如白水一杯,有千茗之味。一聲媽媽,歸於孩提,浮華如煙雲,虛名似蝸角,讀之誦之,哭之悼之,銘之惜之!

——德國哲學家尼採說:“一切文字,吾愛以血書者。”《寫給媽媽》乃泣血之作,血濃於水,動人肺腑,反復誦讀,不覺淚眼婆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請您節哀!向天下母親致敬!

——有一種愛,就是為了離開。十月懷胎,母親的期待是孩兒離開母體,健康生產﹔蹣跚學步,母親的期待是孩兒放手,自己行走﹔上學求學,母親的期待是孩兒學業有成,人生順遂﹔結婚成家,母親的期待是孩兒長大獨立,自立門戶﹔年老體衰,母親的期待是孩兒人生完滿,自己悄然離開。千萬次的目送,千萬次的不舍,千萬次追逐的目光,千萬次心底的呼喚與千萬個叮嚀,有一種偉大的愛,從一開始,就是為了離開。願伯母含笑天國、佑護子孫!祝聲東老師節哀順變、保重身體!

——媽媽在世時,不管我們年齡有多大,心裡面都是個孩子。可有一天,當媽媽離開時,我們不僅永遠告別了她老人家,也永遠告別了昨天的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聲東:節哀!我母親是今年6月12號仙逝,享年79歲。我母親艱難一生。塵世上我最愛的母親,去世時,我竟然懵懵懂懂,一星期后我才有撕心裂肺的痛苦與思念,至今也無法走出來!我不敢去想她!每天用讀書塞滿腦海。但我還是想她,總想回安葬她的老家祭奠她,為她供奉鮮花、香燭……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一字一句認真讀完您的《寫給媽媽》,不自覺淚濕眼眶。為媽媽對兒子的愛而感動,為“滿仔”對母親的孝而感動。母愛,情深似海。有了母愛,人類才從洪荒蒼涼走向文明繁盛﹔有了母愛,社會才從冷漠嚴峻走向祥和安康﹔有了母愛,也才有了生命的肇始,歷史的延續,理性的萌動,人性的回歸。千言萬言,母愛無言。

——伯伯您好!讀了您的詩作,很痛心,也很感慨,對父母的感情人世間大概都是互通的,代代交替,輩輩輪回,為奶奶祈福!您的詩作讓我們小輩受教,也願伯伯您釋然!

——劉老師:您寫的懷念母親的文章大家都非常欣賞,這段話是我們在美國的同學發來的感嘆:真羨慕懂中文的子女,我想拿這篇文章給我兒子看,可他不懂中文漢字,由於文化差異,用英文又解釋不清。

——您給母親大人的詩,讓人撕心裂肺啊!想起了今年遠去的母親,俺也為她寫了一文《遠去的芬芳》。母親是我思想和力量的源泉,是我無所不能的護佑!向您學習,大作感人至極!

——剛拜讀您思念母親的詩文,文字華美,行雲流水,情真意切,久久難忘!母親是心中的家如天如海,母親是人生的扶手助我們一路前行,母親無私,母愛無疆,萬千百十總歸一!一生愛,一世恩!

——我們每天還在忙工作忙孩子,有時根本想不到多陪陪父母,突然有一天才發現他們都變老了,背駝了,步履也蹣跚了,這時才仿佛明白,我們每過一天,同時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就少一天。要珍惜和老人一起的日子!

——您的《寫給媽媽》感人至深!連讀了兩遍,滿眼淚水,心裡滾燙,仍難放下。有真感情,才有傳世文。

……

這些,只是我目光所及的海量跟帖和短信中的極小部分。雖然還有更多更精彩的文字我沒法在此列舉,但我們已足以鼎嘗一臠、豹窺一斑了!

品讀這些滾燙的血、滾燙的淚、滾燙的文字,我發出最大的一聲感慨是:天下兒女好的多!——從總體數量上,是好的多﹔從個體含量上,也是好的多!

今年,我的兵齡35年,我的年齡53歲。

兼具老兵和老爸雙重身份的我,也曾聽到過“現在的孩子變了”、“現在的孩子壞了”、“以后的孩子不可能像我們這樣有孝心了”等等感嘆和哀嘆。

過去,我聽了要麼附和,要麼默認,要麼不吭聲。現在我要說:社會環境的變化,會讓我們孩子的生存狀態和心態,或多或少、或這或那、或深或淺發生一些變化。但在我們詠嘆“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同時,一定要堅守一條信念:天下兒女好的多。

在我看到的關於《寫給媽媽》這條微信的跟帖和短信中,80后、90后乃至00后的孩子佔了一半以上,90%以上都是父母健在的兒子女兒們!

我最為高興、最為欣慰的就是,這讓我對孩子們更有信心、更有愛心、也更有決心了——我決心像我母親待我那樣待我的孩子:多奉獻少索取,多寬容少苛求,多信任少懷疑,多方便少妨礙……(事實上,我媽媽對我幾乎就是“隻……不……”,而說不上“多……少……”)

此刻,我想起了90年前,即1924年印度詩人泰戈爾在北京地壇對學者演講中的兩段話語:

——“所有的宗教都詳述了以犧牲求收獲的觀點,這已成為偉人的信念。這是人性的信念,是靈魂托起的信念。我們舍棄自我時,也就獲得了自我。”

——“蜜蜂除了採蜜不做別的事。而有靈魂的人,日日外出求索,他本能地尋求終極真理,尋求終極的而不是隱匿的價值。”

我想借此與大家交流的一點感受是:我們尋求終極的而不是隱匿的價值,就必須建立起“以犧牲求收獲”的人性的信念,而這個信念的建立,最實際、最大量、最可靠也最可愛的,就是從愛你、信你的孩子做起。

再次叩謝所有為我母親祈福的天下父母和天下兒女!

分享到:
(責編:宋煦冬)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