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王洪光中將新著解讀歷史上的南京之戰 

2014年11月25日15:53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手機看新聞
王洪光《歷史上的南京之戰》地圖冊封面
王洪光《歷史上的南京之戰》地圖冊封面

人民網北京11月25日電 《鐵血紅安》在央視熱播反響空前,其實歷史上最鐵血的地方莫過於古城南京:發生戰事100多次,至少六次遭遇屠城!比發生戰事第二的洛陽70多次和西安50多次均高得多。近日,南京軍區原副司令員王洪光中將,撰寫出版新著《歷史上的南京之戰》,以一位作戰指揮員、軍事專家和南京人的視角,結合歷史、地理、戰略、戰術、反思、正視的剖析全新解讀南京建城后的27次重要戰爭,讓人們耳目一新,猶如讀一部兵事小說,又似讀一部諸葛兵書,叫人欲罷不能。

南京情緣催生兵書南京

金陵建城兩千載,兵戎兵事上百戰。現已退休的王洪光將軍,仍不忘關注國家軍事國防建設,對軍事戰略、全球軍情進行研判思考,發表文章分析敵我態勢,傳遞國防文化正能量,特別是擠出時間把自己幾十年對南京軍事歷史的研究和掌握進行系統總結。

王洪光研究南京軍史緣於他成長於南京,與南京有不解之緣。據介紹,王洪光除在京工作20余年,曾在南京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是南京社會巨變的見証人,南京的各種文化特別是軍事文化熏陶讓他深愛著這座城市,作為一位作戰指揮員、軍事專家、武器專家,他以此書作為獻給解放南京、建設南京、情系南京的父親王建青及父輩們的獻禮,同時也獻給第二故鄉南京和南京的老鄉。

王洪光的父親王建青在解放戰爭時任華野26軍77師師長,曾親自率領部隊參加了解放南京的戰役,並於上世紀60年代以南京軍區工程兵政委的身份率領工程兵部隊參加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還在去世后遵照遺願把骨灰洒在大橋下面,與建橋犧牲的戰友一起守衛大橋。

參軍以后,王洪光所在部隊就在南京遠郊,70年代響應毛主席“徒步拉練好”的號召,除了“坦克履帶行軍”就是兩隻腳板走遍南京周邊戰役防區﹔1969年夏天,王洪光還作為坦克駕駛員駕駛坦克通過南京長江大橋接受許世友司令員的檢閱,並縱貫南京城南北,經過了他的母校南京十中和一中門口。

王洪光的父母和姐姐兄弟8人全都當過兵,作為一個職業軍人,他沒有忘記自己對南京的感情,看到解讀南京的各種書籍很多,於是發揮自己的長處,從軍事和戰爭的角度來解讀南京。

軍事解讀全新南京史話

了解南京這樣一座城市,讀歷史、讀文化離不開戰爭,不管是詩詞歌賦還是各種文化傳承,南京作為兵家必爭之地,“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歷史是十分沉重的,僅清朝之前就發生戰事106次,比第二的洛陽70次和第三的西安52次都高得多。

王洪光解讀南京,不再是“后主”當朝,而是血性風骨,顯示出霸主的叱?風雲,戰將的所向無敵,統帥的運籌帷幄。從吳大帝孫權到東晉重臣王導、謝安﹔從梁武帝蕭衍,南陳一代英主陳霸先,到隋文帝楊堅和宋太祖趙匡胤﹔從抗金英雄韓世忠和金軍統帥金兀術,到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抗清英雄鄭成功﹔從太平天國洪秀全、李秀成,到清朝名將曾國藩、曾國荃﹔從國民黨的蔣介石和李宗仁,高級將領何應欽、白崇禧、程潛,到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粟裕等歷史上充滿血性的頂天立地人物都躍然紙上,匯成了南京城波瀾壯闊的戰爭畫卷,書寫了城市攻防戰略戰術的軍事篇章。

書中選取的27次重要戰事,都影響深遠。從南京史上首戰、決定吳國生死存亡的晉滅吳之戰開篇,一改以往兵書中勝方攻方的濃墨思維,特別從守方分析反思,突出長江防線的重要,揭示出“東吳為何能再撐16年、如何失去水上優勢、如何敢向魏晉反攻、如何不戰而降”等緣由,從東吳亡國之殤中認識戰爭啟迪戰爭。每一場戰爭勝負決定因素很多,除了謀略指揮之外,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王洪光不僅闡述了戰爭勝利的本錢,更對戰爭失敗的原因深刻分析反思,從正反兩個方面全面解讀一場戰爭。

其他戰爭,還包括:東晉平定王敦、蘇峻、桓玄之亂,盧循進襲建康之戰,南朝劉宋政權內亂、蕭衍滅齊之戰、侯景之亂,北齊南梁建康攻守戰,隋滅陳建康之戰,北宋滅南唐金陵之戰,南宋抗金黃天蕩之戰,陳友諒、朱元璋應天攻防戰,靖難之役南京攻守戰,南京抗倭之戰,鄭成功兵敗江寧,英軍攻打南京,太平軍攻佔江寧城、保衛天京、天京陷落,同盟會江浙聯軍攻克南京,江蘇討袁軍南京保衛戰,北伐軍光復南京,龍潭戰役,國民政府南京保衛戰,新四軍南京周邊抗日活動,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作為南京戰事的收官之戰,主城沒有經歷激烈的戰斗,過程卻極其復雜曲折,王洪光從攻守雙方的戰略態勢,戰役部署、作戰准備、戰役實施方面的解讀亮給人們又一種解放南京。

正如作者所稱,既寫“王濬樓船下益州,一片降幡出石頭”的末代君王,又寫“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國破山河,更寫“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的萬丈豪情。

南京處於重要的戰略位置,軍事南京戰爭南京必然是濃墨重彩。作者尤其在開篇以戰略、戰區、城防環境,從戰略、戰役、戰術層面讓人們認識到南京的軍事地位和在戰爭中的作用,該書既似一部兵事謀篇,又似一張戰法之盤,可謂站在今天看著歷史演兵,而為“鐵血南京”的軍事和戰爭所震撼和驚嘆。

“山水城林”有攻防理念

善於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述軍事文化、戰爭歷史,既有權威出處,又有史料分析,更有野史的附注,讓人們看到更加貼近歷史的真實,循循善誘,引人入勝。王洪光的戰爭之書能把國學文化用到精致,書中使用引用和詮釋了大量的典籍詩句、國學和故事,讓人讀起來意趣盎然、興致難減。

除了一系列名貫天下的軍事人物,就似帶你到現場站在現地理位置上的歷史回顧和戰地懷古,比如:黃天蕩、石頭城已經不再局限現在的孤點,而是很大的作戰面﹔南京的明城牆不僅有現在看到的內城,還有更大的外城,更成了清朝和民國時期攻守雙方爭奪的焦點。附加的彩色軍事地圖冊讓讀者看圖聽戰馬聲聲,猶如金戈鐵馬從紙上變成刀光劍影、戰火紛飛的畫圖。

王洪光寫南京之戰,不隻寫南京,而是從周邊,從更遠的全國的視角去研究戰爭,並親自到許多故地進行現場考察,把戰爭的觸角延伸到最早的起因、最大范圍考量,以全面的戰略眼光分析戰爭。他把南京“山水城林”的城防理念揭示出來,對南京“四山一水”防區剖析得淋漓盡致,讓人們知道從老山山脈、寧鎮山脈、橫山山脈、茅山山脈到萬裡長江都是南京的演兵戰場,而大勝關、石頭城、上元門、鐵心橋等許多關、城、門和橋正是南京歷史上的一個個激戰地,從當今的地名和遺跡中重溫歷史滄桑,引發更多的思考和聯想。

滄海桑田的變化也給戰爭帶來無數的考驗。從秦淮河入江口的轉移,玄武湖的填填挖挖對戰爭的利弊。王洪光尤其從長江這個多少英雄好漢斗智斗勇的天然屏障著筆,讓人們讀到不少鮮為人知的東西:最早的長江口與現在的杭州灣相似,“廣陵潮”甚至超過“錢江潮”2200年前的西漢文學家枚乘寫道:“春秋朔望輒有大濤,聲勢駭壯,至江北,激赤岸,尤為迅猛”。后來海灘延伸才有了南通、上海等地。而長江口既是明清兩代嚴防倭寇的前沿陣地,又成了鴉片戰爭中英艦直抵南京逼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的突破口,也是日本侵華戰爭的主要戰略進攻方向。三國魏文帝曹丕伐吳,到廣陵城臨江觀兵,准備渡江,適值江水大漲,波濤洶涌,乃嘆:“此天所以限南北也”。然而今天的長江已是百橋飛架南北,天塹皆通途,望江興嘆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歷史是一面鏡子,要想保持世界和平,就是要讓人們遠離戰爭。避免戰爭就要研究戰爭、制止戰爭,讓歷史悲劇不再重演。《歷史上的南京之戰》只是王洪光戰史戰例評論系列中的一部,我們祝願王洪光將軍更多的戰史著作問世,為軍事歷史文化寶庫增添更多的精彩華章。(倪超 練紅寧)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煜(實習生)、閆嘉琪)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