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24小時滾動新聞

海拔五千米上的“金剛鑽”

■王林琳

2014年11月25日05:52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海拔五千米上的“金剛鑽”

  班長華伶俐有著“金剛鑽”的美譽,不是因為他奪得過全國鑽探職業技能大賽第一名,而是他在阿尼瑪卿山脈上“一鑽到位”。

  阿尼瑪卿雪山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氧氣含量不足內地的30%,被生物學家稱為“生命禁區”﹔八九月份山頂最低氣溫達-30℃,被地質學家叫做“永凍層”。

  8月的一個傍晚,風雪怒吼,李瑞和下士華伶俐正在鑽台下啃干糧。高原反應讓他們食欲不振,腦袋像戴上了“緊箍咒”,隱隱作痛。忽然,旋轉的鑽杆傳來“哧哧啦啦”的聲音,好像被鉗子緊緊卡住。

  “不好!”聽出鑽頭遇到阻力,被高原反應折磨得渾渾噩噩的華伶俐一下子像換了一個人似的,蹭地一下跳上鑽台,降低油門,慢慢提出鑽杆,空鑽四五分鐘后,再猛加油門,輕輕放下鑽杆,旋轉聲音又恢復正常。

  “班長,你下來休息,我盯著。”李瑞看險情排除,站在鑽台下對華伶俐大喊。

  “鑽到了花崗岩。”華伶俐兩手合成喇叭,回絕李瑞:“岩心層堅硬,弄不好就會出事,今晚還是我盯。”華伶俐真神,聽聲音能判斷故障。隻見他轉過身,蹲在順風口,側著耳朵聽鑽杆聲音,那一動不動的身影像一尊雕像。

  一連4天,他守在鑽台旁,直到取出岩心才下來睡了個囫圇覺。

  華伶俐還有更神的。有一個鑽孔的岩層傾角大,斷層交錯多,鑽到200多米再也鑽不下去,有人建議重新打孔,但是那樣近百萬元就等於打了水漂。他反復論証后,大膽採用高難度的斜孔鑽探法,把鑽頭傾角78度往下鑽。為防止出現意外,他背著氧氣袋,在鑽機下睡了23天,順利取出了500米深的岩心。

  “他真是一把‘金剛鑽’!”業內專家聽說華伶俐這一技術創新后,無不稱奇。

  青藏高原,地質復雜,永凍層深,容易發生斷杆、塌孔等故障。鑽機開機后,打一個孔至少需要半個月,這期間一分鐘也不能停。一旦停下,鑽頭被凍住,不僅損失嚴重,而且影響工期。

  特殊的地理環境,對於華伶俐來說,是技能考驗,更是生理考驗。2010年,某部前往海拔6000多米的阿尼瑪卿雪山鑽探,鑽孔定在海拔5100米的山脈上。4月初,華伶俐帶領鑽探班抵達山下,發現這裡千裡冰封。

  “往山上背設備,每趟300塊錢。”為早日把30多噸的設備架起來,華伶俐去雇民工,民工一聽價錢蜂擁而上。民工爬到半道,喘不上氣來,不要錢跑了。

  華伶俐追著加價:“每趟600塊!”

  “你找別人吧。”民工回絕。

  不得已,他雇了3匹騾子。趟積雪、穿峽谷、過冰山,騾子走一會兒,跪在雪裡歇一會兒。第4天,有兩匹騾子怎麼吆喝就是不走。大家正發愁時,這兩匹騾子奔向懸崖,“扑通”跳了下去。

  “騾子不干,咱干!”華伶俐扛起最重的鑽杆向山上挪動。沒走200米,他一頭栽倒在地,等緩過神來,又邁開步子。

  他們一天一個來回,路上,暈倒、起來﹔再暈倒、再起來。總之,腳步沒停下。華伶俐和戰友開始流鼻血,他讓別人輪流休息,自己卻堅持帶隊上山。用了38天才把設備背上了山。

  4年來,華伶俐在生命禁區每年鑽探將近7個月,打出12個鑽孔沒有出現一次故障,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一等功、二等功獎章記錄著他軍旅之路的海拔高度。

  比海拔更高的是精神

  ■孔慶仁

  海拔5100米的青藏高原,生物學家說是生命禁區,地質學家說是永凍層,不管專家怎麼定論,華伶俐用事實印証了“海至盡頭天是岸,山到高處人為峰”這句名言。他在高原打破鑽探紀錄,被大家叫作“金剛鑽”。與其說他技術過硬,不如說他意志堅硬。他能夠在缺氧狀態下堅持工作,靠的是超常的毅力和精神,所以說,精神才是他真正的“金剛鑽”。

(來源:解放軍報)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