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主流軍事網站公布全球坦克十強,K2成亞軍
自封“東亞無敵”的K2“黑豹”
中國國防報 張乃良 陳宇
就在韓國國防採辦機構宣布將於2017年部署100輛左右K2“黑豹”主戰坦克后,韓國一家主流軍事網站公布了自己評選的全球最強10款主戰坦克。通過比較各款坦克的防護力、火力及機動能力數據等,德國豹2A7坦克傲視同群佔居榜首,韓國K2緊隨其后排名第二,而美國M1A2名列第三。按照網站分析,K2的綜合性能進入世界三甲,總體性能指標全面超越日本10式、俄羅斯T-80U坦克等潛在對手,成為東亞地區排名前列的“猛虎”。
強烈的坦克情結
從歷史上看,韓國人對於坦克的記憶可謂是刻骨銘心,有著特殊的情結。在朝鮮戰爭的第一階段,朝鮮人民軍的T-34坦克曾將韓國和美國的軍隊從三八線一直趕到釜山附近,幾十萬韓國軍隊潰不成軍……這一經歷成為韓國軍隊的“切膚之痛”。20世紀70年代,韓國總統朴正熙正式下令自主研發坦克。於是,韓國第一種自行生產的K1坦克面世。接著,韓國又在K1系列的基礎上,繼續開展了K2主戰坦克的研制。2004年,新型K2“黑豹”坦克樣車研制出來。K2被國內形容是“全世界技術水平最高的”一種主戰坦克。不過,由於K2頻頻出現嚴重問題,卻一直拖延了的軍方採購計劃。
火力不遜
韓國方面表示,K2的國產化率能達到77%,投產后還將提高到98%左右。K2坦克採用自動裝彈機,戰斗射速至少能達到6發?分。由於彈藥布局的變化,K2的主炮彈藥基數增加到了40發,與T-72(39發)、日本90坦克(40發)基本相當,炮塔彈藥也實現了隔艙化。此外,自動裝彈機極大地減輕了乘員的體力消耗,炮塔內部空間也相對寬裕。炮長位置從早期的炮塔右側改到了炮塔左側,一旦裝彈機出現故障,炮長可方便地操作排障,或進行人工裝填。
K2曾經考慮採用140mm的滑膛炮,由於導致整車過重而最終採用萊茵金屬集團生產的55倍口徑120mm L55滑膛炮作為主炮。該炮與“豹”2A6的主炮一樣,膛壓高,初速高,配用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彈。在使用德國最新的DM53穿甲彈情況下,可在2000米處穿透800毫米厚的鋼裝甲板。據悉,韓國為K2坦克專門開發了型號為K276的鎢芯穿甲彈,可在1000米擊穿700毫米的均質鋼裝甲,威力雖遜於DM53穿甲彈,但已超過美軍早期貧鈾彈的水平。
防護不弱
在硬防護方面,韓國設計師們在K2車體和炮塔前部以及兩側也採用了類似於法國“勒克萊爾”的模塊化復合裝甲,可以方便地更換受損的裝甲模塊或者換裝新一代裝甲。除採用模塊化裝甲結構外,K2還引入了軟殺傷和硬殺傷結合的主動防御系統。採用類似於德國AWISS的主動防護系統,用毫米波雷達探測、計算機控制榴彈發射器發射榴彈迎擊來襲的反坦克導彈和火箭彈,反應時間約0.1秒。
此外,K2主戰坦克還在K1主戰坦克的基礎上對機械以及電子系統進行了大量改進,並使用了耐蝕耐熱的合金裝甲。據網站介紹,K2另一項號稱世界首創的功能就是可利用一個水下通氣管迅速潛入水中達4.1米的深度,浮出水面后可立刻投入戰斗,這不禁讓人想到潛艇的作戰方式。另外,坦克的自動裝彈機設在炮塔尾部,尾艙頂部設有兩個泄壓板。
從被動防護能力來看,K2車體由新型軋制裝甲鋼板焊接而成,復合裝甲屬於韓國自行研發,兩側各安裝了5塊10毫米厚的可拆卸式夾布橡膠屏蔽裙板。K2車體頂部也安裝有附加裝甲,該車裝有在俄羅斯“窗帘”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主動防護系統。計算機內儲存有敵方各種反坦克導彈以及炮彈的特征數據和預編的射擊程序。當傳感器探測到來襲彈藥時,隨即把信息傳送給計算機,由計算機判斷出來襲彈藥的類型和型號之后,指令攔截器對其發射攔截火箭彈。
評頭論足 真的東亞無敵嗎?
從韓國方面公開的技術指標看,K2在火力、機動、信息化等方面達到了當前世界一流水平,但是考慮到韓國的工業基礎及研制主戰坦克的經驗,K2能否達到其宣稱的技術性能,世界第二東亞無敵,還存在頗多疑點。
首先,網站的排名往往是非官方行為,或者受到后台操縱,僅僅通過簡單的數據對比分析得出所謂的排行。分析認為,韓國力捧K2,無疑是為了吸引世界注目,獲得更多訂單,為其軍工企業發展提供機遇。比如,韓軍宣稱K2的潛渡深度為4.1米,是潛渡深度最深的坦克,同時也是世界上首種可將整個炮塔完全沒入水中的坦克。其實,俄羅斯坦克潛渡深度基本都能達到5米以上,而且韓國陸軍還裝備了33輛T80U,相信韓軍對於T80U的潛渡性能不會視而不見。這種“選擇性失明”的做法,難免會讓人對K2的性能指標產生合理懷疑。
同時,坦克炮管進水將會造成極大的射擊安全隱患,這在實戰和訓練中有過深刻教訓。K2若將整個炮塔完全沒入水中實現潛渡,必須對坦克密封及出水后的射擊反應時間帶來更大的考驗。
K2的關鍵技術基本都是引進的,很少由韓國獨立研發。在坦克技術方面,裝甲防護技術和高膛壓火炮、穿甲彈技術,對於任何國家都是核心機密,絕對不會隨意轉讓給其他國家。從現有資料來看,K2坦克90%以上的部件都可以通過許可証方式生產,隻有坦克動力組中的變速箱是純韓國產的部件,其中,武器、動力主要來自歐洲,火控主要來自美國。這些引進的分系統,單個性能指標都出類拔萃,把它們裝在一起能否協調一致、發揮出最大系統性能,還需要實踐的檢驗。看來,K2距離實現真正的自主研發、自主知識產權,道路依然漫長。(林遲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