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手锏與殺手锏

劉戟鋒

2015年01月27日04:59  來源:中國軍網
 
原標題:撒手锏與殺手锏

  軍事創新必須堅持道器並重,堅持撒手锏與殺手锏的創新並行。

  撒手锏:重點在撒不在锏

  殺手锏一詞,原為撒手锏,重在撒,而不在锏。撒是戰法、技法,可引申為絕活,而不是利器。《水滸傳》中108將,大多擁有撒手锏,若問撒手锏是什麼,肯定不是沒羽箭之石頭,不是黑旋風之板斧,也不是小李廣之弓箭,而在他們對石頭、板斧、弓箭之用法。

  絕活是長期練就的。依靠絕活取勝,隻能讓人艷羨,卻難以模仿,拙劣者千撒萬撒,可能不如藝高者一撒。這也是冷兵器時代,人類軍事藝術創新主要囿於戰法領域的重要原因。

  戰爭的基本目的是消滅敵人,保存自己。從物理角度看,消滅敵人需要能量。在冷兵器時代,不管人類智慧如何,作為戰場殺傷的唯一能量來源,人的體能終究十分有限,武器在能量傳遞的有效性上,完全依賴於材料,而材料技術的進步極其緩慢。人類戰爭的木石時代歷經數十萬年,才出現青銅器,從青銅器到鐵器又是2000多年,再經近千年,才有煉鋼技術問世。因此如何充分發揮人體自身十分有限的能量,確保擊敵要害,便成了技法訓練的唯一目標。

  不過,撒手锏既然撒锏,當然也可以撒槍、撒刀、撒石,但除了依靠日積月累的撒技,別無他法。

  從撒手锏到殺手锏:科技進步的作用

  在人類戰爭史上,撒手锏固然令無數沙場將士為之神往,為之癲狂,但似乎在不經意間,撒字被改成了“殺”,重心也隨之移向器而不在法。因為殺手锏強調的是锏,是利器,而不再是絕活。

  當然,這主要是近代以來的科技進步在為崇尚器物推波助瀾,將軍事藝術由早先的單一戰法創新拓展到了裝備創新。隻有當武器成為能量轉換而不再是能量傳遞裝置時,隻有當武器轉換能量的復雜過程令步其后塵者難以一夜仿效時,器物才真正成為扭轉戰機的殺手。

  撒手锏變為殺手锏,這一轉折發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歷史表明,殺手锏的研發,主要是應用了新的原理,如機槍、雷達、導彈、原子彈、激光﹔拓展了新的領域,如飛機、艦船、潛艇、人造衛星﹔形成了新的組合,如坦克、航母、互聯網。因此,殺手锏問世后,往往會相應形成新型作戰力量。

  與一般裝備相比,殺手锏具有研發的非對稱性,不是以矛攻矛,以盾防盾,而是獨出心裁,另辟蹊徑,如坦克、導彈、原子彈的橫空出世﹔使用的突發性,確保作戰使用時讓對方措手不及﹔效果的倍增性,憑借新的武器,打破早先的實力平衡,以達成出其不意的效果﹔模仿的復雜性,由於新手段的研發是一系列科學原理、技術原理的組合,即使其秘密大白於天下,對方的模仿跟蹤也存在一定難度﹔時間的有限性,殺手锏的地位不可能長久維持,一旦對手模仿成功,則殺手锏風光不再。

  殺手锏:不能停留於物理域

  縱觀人類迄今為止的殺手锏裝備,幾乎千篇一律地停留於物理域,即運用的原理主要是物理原理,研發的裝備主要是物理裝備,產生的效果主要是物理效果。

  物理裝備的發展追求三個目標:即遠程、快速、精准,能將此三者集成為一體的是導彈。但導彈借助強大的能量,隻能說基本解決了遠程和快速的問題,而精准問題的解決實質上有賴於信息技術的發展,這也是信息化浪潮全球洶涌的重要原因。

  機械化戰爭無疑是物理戰爭,信息化戰爭卻並非限於物理信息化。從目前的技術發展看,由於20世紀下半葉以來基礎科學領域沒有出現重大突破,因此不能指望有新原理的應用。隻有在陸海空天電之后,向新的領域即認知域拓展,才可能打造我們獨有的殺手锏,而這種殺手锏也很可能與新的技術組合相伴隨。

  殺手锏之高地:精神控制

  從精神上控制敵人化敵為友,才是戰爭的最高境界。

  在軍事裝備創新的競賽場上,領頭者不怕別人尾隨,不怕別人仿制,更不怕別人“山寨”,就怕別人另辟蹊徑。當前,美軍到處炫耀其所謂顛覆性技術和物理裝備,推行震懾戰略,以吸引別人眼球,而對生物學、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探索和軍事應用卻秘而不宣,正說明其奉行的恰恰是孫子所揭示的戰爭之詭道: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放眼今日全球科技競爭,包括有些自稱是殺手锏的裝備研發,實質不過伴隨人家創作的旋律起舞,表面上看,各種創新團隊如過江之鯽,熙熙攘攘,熱熱鬧鬧,其實並沒有擺脫追尾巴、照鏡子的窠臼。

  圍繞裝備研發問題,認識上的因循守舊和利益上的畫地為牢在各國普遍存在。人的認識水平,和自然進化具有一致性。人的自然進化路徑是從物理、生理到心理,越進化,越復雜。直到當代,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熟悉不熟悉,自覺不自覺,在時代大潮的裹挾下,我們都不得不走向一個新天地:人腦認知活動帶。

  人的行為是受大腦指揮的,也就是說,是取決於認知的。盡管當下很多人都在人雲亦雲,有口無心地傳頌認知域的重要性,可一旦聯系到具體實際,卻往往隻有物理戰技術專家的思路,並沒有生理學、心理學專家的聲音。各種所謂的信息獲取技術、戰場感知技術,津津樂道的還是物理信息和物理感知,殊不知,這些雖然重要,但對戰場士氣、精神狀態等心理的感知更重要。

  利用物理、生理和心理手段揭開人類認知之謎,實現物理、生理和心理信息的相互影響或轉化,無疑是現代軍事領域最光怪陸離的前沿、最扣人心弦的探索,也是最令人頭痛的難點。但殺手锏既然要匠心獨運,要特立獨行,要橫空出世,就不能不直面這一前沿和難點。

  從目前的技術發展看,可望實現精神控制的手段是BCI技術,即腦機接口技術。美國電影《盜夢空間》為此提供了一個大致的說明。當然不是說我們的殺手锏探索也必須步其后塵,但作為一種世界性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電腦與人腦的互動無疑為我們展示了未來軍事斗爭的嶄新前景。正如熱兵器時代機槍、坦克、飛機、潛艇均可成為殺手锏一樣,信息化時代的人類,要想實現從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轉變,抑或實現對敵人的精神控制,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不能不在物理信息、生理信息和心理信息三者的結合和轉化上下功夫、做文章。

  撒手锏與殺手锏:不可偏廢

  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技術體制化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它是國家介入和干預科學技術的標志。國家扶持科技的目的何在?答案隻有一個:制造殺手锏。殺手锏能改變戰場上的實力對比,但能否改變戰爭規則,則取決於人的主觀努力。

  在大炮巨艦主義甚囂塵上的浩瀚海洋上,潛艇以其神出鬼沒的靈活性,無疑是水面艦艇的可怕殺手。但隻有在採用狼群戰術后,潛艇才真正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大西洋航線構成扼喉的威脅。武器裝備的自主創新固然重要,但不失時機地創新其使用方法同樣重要。殺手锏能讓人一目了然,模仿跟蹤並不困難,而撒手锏卻讓人眼花繚亂,需要更高的智慧。尤其是在非物理戰時期,科學技術體制化及其可期待的物質性利益,比較容易形成裝備持續創新的強大驅動力。相對而言,戰法創新由於一方面缺少物質利益的誘惑,另一方面在實踐檢驗上相對困難,自然不受重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摒棄單一的武器決定論,堅持殺手锏與撒手锏並重,才能深入推動軍事創新。

(來源:中國軍網)

圖片聚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為民族復興創造良好人口環境(人民時評)
  2.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公告
  3. 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
  4. 在新長征路上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5.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