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軍事博物館書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書協理事張繼《中國書畫千字文》詩書畫印展在軍事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是一個橫跨多個藝術門類,涉及多個學科的浩大工程,堪稱藝術家一次追求藝術“繼古、求新、圓夢”之旅。展覽積極倡導節儉之風,重內容、輕形式,清風拂面。雖然展覽不設開幕式,不搞研討會,但憑借作品精湛的藝術水准和別開生面的藝術形式,引發好評如潮。
作為詩書畫印皆善的藝術家,張繼一直追求四體兼容的創作觀念。此次展覽是他經年苦修、集3年之力所做的一次全面藝術展示:一篇洋洋洒洒的詩文《中國書畫千字文》、150余幅諸體書法、300多方精美印章和75米長畫卷《圖說中國書畫千字文》。這樣一項匠心獨具的主題系列創作展現了中華書畫五千年的璀璨歷史,彰顯出一名軍旅藝術家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他的創作不僅涉及文學、書法、繪畫、篆刻,同時還涉及文字學、考古學等諸多內容。在創作形式上,他將詩書畫印融會貫通,彼此相輔相成、相映生輝,足以表現藝術家驚人的毅力和藝術才華。
張繼生於河南長葛。這方水土的文脈產生了楷書大家鐘繇、《詩品》作者鐘嶸,在近鄰的沈丘還有《千字文》的首創者周興嗣。作為詩歌來講,“千字文”的重要特點是不允許有重字,有嚴格的韻律要求,且具聲情意象之美。張繼創作的詩作《中國書畫千字文》正是這樣一部用韻文寫成的千年書畫史。全文用1000個不重復的漢字創作成四言詩,對我國書畫發展脈絡與流派風格進行了詩意化表述,對重要人物或事件作了高度濃縮和生動精彩的藝術概括。從盤古開天的傳說談起,到結繩記事、伏羲畫卦、崖壁刻勒,一直到現當代的齊白石、徐悲鴻等書畫名家,追根溯源,闡釋演變,可謂要言不煩、精光四射。在文字安排上,作者從事實與影響出發,不限於朝代的長短,一人一事,千斟萬酌,反復提煉剪裁,以求公允恰當。在行文造句上,工整押韻,音律悠揚,充滿了詩意的芬芳,翰墨的神韻,丹青的精彩以及金石的斑斕。為便於讀者學習理解,作者同時以250句,每句10字,共計2500字作了韻釋,后再以遑遑10萬字作了詳解,並付梓出版。著名學者周篤文在為《中國書畫千字文》一書所作序中寫道:“我們要感謝作者,是他孜孜汲汲,年復一年,以取經者的虔誠、筑城者的堅毅、天才藝術家的靈性和執著,為我們的民族文化構建了一座時代的豐碑。”
張繼是一名諸體兼擅、獨樹一幟的書法家。此次以《中國書畫千字文》為主題內容創作的真草行隸篆五種字體九種書體的作品,充分展示了他才華橫溢、令人驚羨的藝術造詣。草書長卷以大草為根基,通隸書之神韻,筆法嫻熟,有凌空飛動的筆勢,精美曼妙的筆意,風格率真,氣度恢弘。篆書條屏結字生動,點畫方勁,剛柔相濟,富有圖案之美和靈魂之妙。楷書條屏高古勁健,朴拙率逸,融入行草筆意,充滿了生命的張力。行書條屏意趣散淡,生動傳神,有超然物外之藝術魅力。尤其是隸書,“化碑於簡,求趣由心”,把簡帛的率意輕逸、大篆的高古奇拙、篆刻的勁拔剛勁和繪畫的筆情墨趣,潛移默化地融入創作之中,形成了極具特色,奇峭、生動、老辣的書風,堪稱當今之“漢隸”。在用筆上,他不拘泥於成法,而是方圓、收放、曲直、輕重多變,使點、線、面相映成趣﹔在結字上,追求氣勢雄強、生動跌宕、奇姿異態。在用墨上,遵循局部服務於整體的原則,為此不避漲墨,枯潤有序,虛實相生,其妙無窮﹔在章法上,廣泛借鑒繪畫構圖、篆刻布局之靈感,或行列分明,或有行無列,或大疏大密,或散如星布,各具其趣,風採通神。中國書協副主席胡抗美看完展覽后認為:“張繼的書法作品既體現了一種心鑄時代的正大氣象,又筆意靈動、充滿了意趣和張力。”
此展中最吸引觀眾眼球的,是75米長的繪畫長卷《圖說中國書畫千字文》。這幅穿越時空、縱貫古今的巨幅作品,是作者苦心孤詣,依據《中國書畫千字文》內容歷時一年之久傾心創作完成的。其場面之宏大,人物之傳神,構圖之壯闊,線條之勁健,筆墨之鮮活無不令人贊嘆。作品具有三大特性:首先是工程浩大。200多個具體人物的塑造涉及人物形象、動態、服裝、道具,背景處理更是涉及人物、花鳥、山水和工筆、寫意等。背景書法又涉及篆隸楷行草諸體及篆刻等。其次是主題獨特。作品打破了時空局限,將五千年中國書畫史,前后貫穿,有機地融為一體,堪稱重大歷史題材。其三是技法過硬。作者通過對200多位人物的塑造,尤其對耳熟能詳的近現代數十位大師級人物的傳神刻畫以及對他們代表作的臨摹再現,充分顯示出張繼扎實的寫實功力、深邃的筆墨精神和繁中求簡的藝術特色。與傳統中國人物畫的勾線手法不同,作者以挺拔方勁的線條勾勒出主體人物的形態,並以白色格調渲染,使所有主體人物立體呈現,猶如一尊尊雕像矗立在觀者面前。繪畫背景施以古雅的色調,給人一種蒼厚感與神秘感。用心品讀他的繪畫,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種引以為豪的華夏文明和浩然正氣。
張繼精於篆刻,是當今公認的金石藝術名家。此次展覽中,他以300余方印章來表現《中國書畫千字文》的全部內容,代表了作者在篆刻藝術領域的最新成果,也是作者在篆刻藝術方面裡程碑式的系列代表作品。這些作品多為4字一印,也有8字或兩字一印,甚至有單字印。作品典雅質朴,氣象正大,法度嚴謹,線條挺拔,氣脈流動,飽含韻致。在藝術處理上,既保証三百余方印的主調統一,又追求移步換景、一花一世界﹔既有異於古人,又有別於時人。張繼的這些篆刻作品主要師承漢印、古璽,300余方印章基本上把歷代流傳的各種印式都進行了嘗試,並且有獨創,是多種印式的融會。張繼追求印外求印,以書入印,他除了以擅長的篆隸書體入印之外,還有草書印、楷書印、元押印等,都頗具新意。而更具代表性的還是他各種面貌的篆書印,從甲骨文、西周金文、戰國時期變化多樣的文字、秦詔版文字,一直到漢將軍印文字等等。每方印皆充滿古朴情趣、金石氣息,令觀者回味無窮。
美是一種力量,讓我們超越時空的維度感知它的存在。誠如評論家源文所言,我們從張繼充滿朴素詩意與時代呼喚的創作中,感知到的不僅僅是美的力量,更有他靜水流深思想下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創造藝術史的大師巨匠們的敬畏和仰望,還有對“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的詩意化闡釋與真情告白。
(來源: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