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大海撈針”所蘊含的復雜與艱難不言自明,但這種辦法也曾被不少科學家所使用。愛迪生“99%的汗水+1%的聰明”的名言說明了他的勤奮,卻也是他愛用大海撈針方法的真實寫照:試驗電燈用過1600多種金屬材料和6000多種非金屬材料,而採集的材料更多達14000多種。對他試驗研究存在的一定盲目性,有人風趣地說:“如果讓愛迪生在一大堆稻草裡去找一根針,他一定會立刻像一隻蜜蜂那樣,不辭辛苦地一根稻草一根稻草地翻看,直到找到這根針為止。其實隻要懂得一點點理論,稍微計算一下,他就可以省去90%的勞動。”
毫無疑問,今天的我們不能以“站著說話不腰痛”的心態去評論前人的是與非,也不能拿現代的標准和條件去苛求甚至否定前人的做法,但也不能不說“一根稻草一根稻草地翻看”的做法盡管非常有效,卻肯定不是最為省時省力的方法。採用數理知識和數據分析研究,也許更容易找到想要的“針”。
“9·11”之后,美軍為逮住本·拉登幾乎搜遍了阿富汗各個角落,卻蹤影全無。原因很簡單,美軍要對付的是一個有頭腦、會思維且非常狡猾的活人。這正是戰爭與科研兩者最大的區別之處。后來,他們動用數千名數據分析師,對往來於巴阿地區的手機通訊、電子郵件、音頻視頻等海量信息數據進行篩選研究,才最終嗅到本·拉登的藏身位置並及時實施了“斬首”行動。
其實在我軍歷史上,運用數據分析來撈“針”的事例也不少。遼沈戰役期間,東北野戰軍以雷霆之勢攻克錦州后,迅速揮師北上與趕來增援的廖耀湘兵團在遼西碰面,一時間雙方形成了混戰局面。按照林彪的一貫要求,所屬各縱隊及師團每天都必須上報當日的戰況和繳獲情況。在一天深夜,值班參謀正宣讀某師上報的數據,林彪猛然叫停,問道:“剛才念的在胡家窩棚那場戰斗的繳獲,你們聽到了嗎?”林彪見無人出聲,便連問了三句:為什麼那裡繳獲的短槍與長槍的比例比其他戰斗高?為什麼那裡繳獲和擊毀的小車與大車的比例比其他戰斗高?為什麼在那裡俘虜和擊斃的軍官與士兵的比例比其他戰斗高?人們還沒來得及思索和回答,林彪就指著地圖上的那個點說:“我斷定,敵人的指揮所就在這裡!”果不其然,廖耀湘這條“大魚”在胡家窩棚附近被逮個正著。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軍打下多架美軍高空偵察機的戰例也很有啟發。一架U-2飛機,一次活動的范圍跨越幾個乃至十幾個省,我軍靠僅有的4個導彈營在廣闊天地裡機動設伏,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當時我軍的口號是“大海撈針,總不死心”,為什麼果然“撈”到了?因為我們找到了打飛機的“真經”——敵機飛行高度多少,速度多大,具備什麼功能,活動規律是什麼,官兵皆了如指掌﹔在什麼地方打最好,什麼時機打最好,怎麼打最好,官兵皆心中有數。
恩格斯說過:“單憑觀察所得到的經驗,是決不能充分証明必然性的。”身處被海量信息包裹的大變革時代,對我們來說,挖掘信息的金礦、找准問題的症結,最重要的依據是系統的數據,而不是個人經驗和長官意志﹔傳統的深入實際、實地考察仍然有效,但系統採集的數據、科學分析的結果更為重要。
(來源: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