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秋,中國農歷八月初七,再過幾天就是中秋節,北平城內一片平靜。這天傍晚,前門的中和戲院裡,東北軍少帥張學良偕夫人正在觀看梅蘭芳的劇目《宇宙鋒》。大家聽得入神,突然,包廂外有人請張學良接聽從沈陽打來的電話。正在興頭上的少帥一去不回,留下眾人苦苦等待。就在這晚,駐扎沈陽的日本關東軍突然向東北軍北大營發動進攻,寧靜月色下,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猝然爆發。
春節、中秋節、聖誕節、感恩節、開齋節、古爾邦節……在世界各地,節日大都象征著和平與幸福的降臨。不同語言、膚色、信仰的人們,以節日的名義相聚一堂,祈禱美好、祝福未來……然而,放眼寰球、回望過往,你會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從地球的此端到彼端,從歷史的昨天到今天,節日裡的世界總不安寧。當都市裡的人們燈紅酒綠、觥籌交錯時,遠方寒冷的角落,還有士兵的槍聲嘶吼、鮮血長流。
《孫子·九地篇》有言:“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克勞塞維茨也認為,“一切行動都是或多或少以出其不意為基礎的”,出其不意“是導致勝利最有效的因素”。無論是冷兵器時代的攻城奇襲,還是現代戰爭中的閃電突擊,戰爭一方為達成攻擊的突然性,往往在節假日突然發動戰爭,以小的代價奪取大的勝利。
——1941年12月7日,一個普通的星期天。這天清晨,美軍珍珠港太平洋海軍基地的士兵像往常一樣,在各種娛樂場所輕鬆地歡度周末,連基地司令官也在打高爾夫球。轉眼間,死亡之神降臨。數百架日軍轟炸機、魚雷機和戰斗機呼嘯而來,一枚枚航空魚雷飛向戰艦,整個珍珠港淹沒在一片火海裡。日本以微小的代價炸沉炸傷美軍主力艦隻8艘,擊毀飛機232架,美軍死傷3681人。雖然事前有兩名美國士兵發現了雷達屏幕上的異常信號,但直到炸彈落下,值班軍官還認為那只是例行軍事演習。
——1973年10月6日,星期六,這天既在穆斯林齋月(十月)期間,又在猶太教贖罪月。這段時間裡,阿拉伯人白天不吃飯,工作時間短、活動少。以色列軍政機關和公共事業部門人員大多放假。然而,就在這個周末,埃及、敘利亞軍隊突然對以色列發動進攻,一舉突破以色列苦心經營多年的“巴列夫防線”,徹底打破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雖然美國和以色列的情報機關事先已獲得了埃、敘軍隊集結的信息,但一直誤認為是“例行軍事演習”,未對部隊發布任何戰備指示。
聖誕老人不會為每一個冰冷的槍口挂上溫暖的聖誕帽,氤氳心頭的親情也難以驅散敵人帶來的戰爭硝煙。
念往昔,日本偷襲珍珠港后次日,即對英國統治下的香港發動進攻。經過18天抵抗,就在12月25日聖誕節當天,香港總督楊慕琦與日軍代表簽訂了“停戰協定”。往日燈火輝煌的“不夜城”變成了血雨腥風的恐怖世界,“黑色的聖誕節”成了所有香港人的夢魘。
看今日,“9·11”事件后的兩年裡,美軍出動了3.1萬架次戰機在本土進行全天警戒巡邏。縱然擁有兩面向海的優越的地理環境與強大的北美防天防空體系,但美軍的戰備也沒有絲毫放鬆,即使在聖誕節,每天也有兩架戰機到紐約、4架戰機到華盛頓進行24小時巡邏。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有人曾說“和平是戰爭的間隙”,雖然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但世界范圍內,戰爭一天也沒有停止。就在幾年前,當世界都在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精彩傾倒時,俄羅斯與格魯吉亞間戰火爆發……
軍人,寧可千日無戰,不可一日無備。戰爭從不會因遇到節日而轉向,當節日與戰爭迎頭相撞時,軍人的選擇,隻有時刻握緊手中冰冷的鋼槍。
(來源: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