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檔案
姓 名:“虎”式坦克
出生日期:1942年
籍 貫:德國
代 表 作:《狂怒》
如果你對“鋼鐵怪獸”坦克之間的戰斗情有獨鐘,那麼前不久上映的電影《狂怒》一定能滿足你的胃口,呼嘯而過的炮彈、轟鳴的引擎、燃燒的坦克,仿佛帶我們回到了70多年前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
盡管英國人最早發明坦克,但真正將坦克發揚光大的卻是德國人。早在二戰前,以古德裡安為代表的一批德國軍官就意識到,坦克作為一種集火力、機動性與防護性於一身的強大武器,不應僅局限於為步兵提供支援和掩護,應將其集中起來,組成裝甲集群。在二戰初期,這一戰術革新與“閃電戰”結合,幫助德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戰場上的勝利。
莫斯科保衛戰后,德國“閃電戰”宣告破產,其裝甲部隊也失去了戰爭初期那種摧枯拉朽般的銳氣。早期的德國坦克強調機動性、防護和火力三個方面的平衡,以適應“閃電戰”的快速推進,雖然擁有數量和戰術上的優勢,但在面對盟軍重型坦克時劣勢明顯。戰事進入僵持期,這一缺陷被進一步放大,“虎”式坦克也在此時應運而生。在“著重提升火力和裝甲,適度犧牲機動性”的指導思想下,“虎”式配備了精度高、射程遠、威力大的88毫米主炮,厚達100毫米的正面裝甲也足以抵擋大多數進攻,堡壘般的雄壯外形更是在心理上給予敵方極大的震懾。
雖然被希特勒寄予厚望,但“虎”式坦克的第一次實戰經歷並不光彩:1942年8月,“虎”式坦克首次在列寧格勒附近參戰,表現糟糕,其中一半因為機械故障退出戰斗,還有幾輛陷進沼澤裡無法動彈。1943年7月的庫爾斯克戰役,“虎”式坦克雖然比任何一款蘇軍坦克都更強力,但面對蘇軍嚴密設防的立體火力防線依舊損失慘重。之后,德軍調整了戰術,不再讓“虎”式坦克擔任沖鋒陷陣的任務,而是將其編為小組,隱蔽在有利地形中,伏擊偷襲,利用火力和裝甲的優勢與盟軍坦克對射。這一新戰術迅速解放了“虎”式坦克的威力:盡管在1943年后,德軍不斷失利,“虎”式很多時候隻能充當掩護己方部隊撤退的“救火隊員”,但其強悍的戰斗力還是給盟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在東線,斯大林-2重型坦克服役前,蘇聯坦克群一度隻要發現“虎”式坦克就集體撤退,呼喚炮火支援﹔在諾曼底登陸中,“虎”式坦克的傳說更是達到了巔峰,德國黨衛軍魏特曼上尉駕駛的“虎”式坦克,甚至在一次戰斗中就擊毀了25輛英軍坦克和28輛其他車輛,讓盟軍患上了“虎式恐懼症”。
電影《狂怒》中,美軍已經攻入德國本土,但一輛“虎”式坦克的出現還是令他們驚慌不已,一個車組甚至提出了“能不能繞過它”的請求。此時的納粹德國敗局已定,但這輛困獸猶斗的“虎”式坦克還是發出了最后一聲長嘯,它隱蔽在樹林中,突然襲擊美軍坦克小隊,先是遠距離將一輛“謝爾曼”坦克的炮塔直接掀飛,又在近距離的對射中摧毀了另外兩輛美國坦克,厚重的正面裝甲甚至可以在500米的距離抵擋穿甲彈的射擊,強大的火力和優秀的防護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最終,代號“狂怒”的“謝爾曼”坦克憑借更勝一籌的機動性,趕在“虎”式炮塔轉動到位之前,攻擊了“虎”式裝甲最薄弱的后方,將其成功擊毀。這一片段也反映出“虎”式的最大缺陷——笨重的炮塔沒有液壓助動系統,反應速度很慢。英國陸軍曾算出:一個赤手空拳的人隻要在距離“虎”式50米以內圍著坦克小跑,就能讓炮手不停地搖,直到累死。此外,高昂的造價也使得“虎”式的產量遠遠低於“謝爾曼”和T-34這些“老冤家”。戰爭后期,盟軍絕對的空中優勢和炮兵火力優勢更是讓身形龐大的“虎”式叫苦不迭。
有趣的是,作為當年戰場上的“老對手”,“謝爾曼”坦克和“虎”式坦克今天卻在博物館裡成為了“好鄰居”。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它們似乎也在用滄桑的經歷,訴說著不堪回首的往事。
(來源: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