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在剛剛結束的畢業學員聯合考核中,陸軍軍官學院以參考率100%、合格率100%的優異成績,受到總部考核組的高度評價。
作為首批畢業聯合考核試點單位,該院施行聯考模式已有5年。談及聯考給院校帶來的變化,該院領導深有感觸:新的考核模式牽引和帶動了院校辦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力量和保障條件等向實戰聚焦、向部隊靠攏,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從自我循環自我檢驗,到面向戰場面向部隊
20%的學員軍事地形學考核不合格!
那年,從任職院校反饋的這個信息,讓學院領導頗感意外。這些順利通過畢業考核的學員,到了任職院校為何成了“短板學員”?
調研人員從基層部隊了解到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部分畢業學員到部隊后適應周期長、角色轉換慢,出現“水土不服”現象,有的甚至打起了“退堂鼓”。
一系列現實問題引發學院黨委深刻反思:培養符合任職院校標准、適應部隊崗位需要的新型高素質指揮人才,必須改變那種“自己教自己考,教什麼考什麼”的評估方式。
2009年4月,學院在全軍院校率先召開了“共育指揮人才座談會”,與任職院校、一線部隊共同研究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嘗試建立三方聯合檢驗的畢業考核新模式:請部隊領導和任職院校專家當考官、讓部隊出題抽檢……
2010年,總部賦予該院畢業聯合考核首批試點任務,學院從考核組織者完全轉變為考核保障者。經過持續幾年的探索實踐,全院上下從不適應到適應,再到主動融入,學院的辦學理念實現從自我循環、自我檢驗向面向戰場、面向部隊轉變。
從囿於傳統滿足現狀,到問題倒逼需求牽引
一堂《軍兵種知識》課,難住了從教20多年的戰術教員。過去,這門課的教學目的只是讓學員了解軍兵種的理論知識。沒想到,學院教學督導組卻給出“僅重理論灌輸,不重實際效果”的評語,並提出“增加案例分析”的意見。
督導組專家的理由是:隨著畢業聯合考核標准要求的不斷提升,院校教學必須從實戰要求出發,變知識背記為能力培養。
為進一步加強軍官基本素質培養,去年底,學院重新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軍事理論教學和專業基礎訓練由原來320學時增加至1100學時,其中實踐性、應用性學時佔50%以上。
學院軍事地理教研室主任劉傳旭介紹:“按照新的考核標准,軍事地形教學必須以實踐為主,尤其要注重復雜地形環境中的識圖用圖能力培養,現地教學必須大幅增加比重。”
在該院新建的野外訓練基地,筆者看到學員們正以戰斗班為單位開展實戰背景下的超越障礙訓練。較之傳統的400米障礙,這種新型障礙在檢驗學員戰斗體能的基礎上,更突出對團隊協作、心理抗壓能力的考查。
新的考核標准,對教員的能力素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該院每年按比例安排教員到部隊代職,優先安排部隊來院代職人員到各兵種教研室任教,選留部分優秀士兵保送入學學員第三學年留校實習擔任助教,推行學員營干部教官化。
從尺度模糊動力不足,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學
在前不久舉行的“勇士杯”全軍學歷教育院校軍事技能比武競賽中,該院包攬了學院組的全部5個單項獎,摘得學院組和大學組共設的唯一“最佳射手獎”,以絕對優勢奪得“勇士杯”。
走進該院院史館,一枚枚獎章、一座座獎杯展現出學院豐碩的教學成果。學院領導感慨地說,逼一逼有好處,能逼出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深入交談得知,院領導所說的“逼”,是指考核方式的變化給院校帶來的壓力和動力。
過去學院自己組織考核,教員就是考官,考核標准的尺度自己掌握。對一些素質達不到標准的學員,部分執考人員會網開一面,理由是:“學員學了4年不容易,不讓其畢業於心不忍。”還有一個沒說出口的理由,就是考核合格率低,會影響到對教學水平的評價……
按照新的考核模式,總部機關、部隊用人單位和院校聯合對畢業學員進行考核,這些問題將不復存在。考核標准按實戰要求制定,執考者由人才“用戶”擔任,調動和激發了教員自我加壓、學員主動訓練的熱情,達到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目的,帶來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攀升。
為了提高實戰化訓練水平,該院在加強聯教聯訓條件建設的基礎上,選址新建融丘陵、湖泊於一體的大型野外綜合訓練場。入學入伍軍政基礎強化訓練、野外戰術綜合演練、旅與旅間的對抗賽等在這裡輪番舉行,學員平均每年在這裡駐訓達一個月以上。
調查數據顯示,近幾年任職院校和一線部隊對該院畢業學員的滿意度均在98%以上。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