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B-29轟炸機從提尼安島出擊。
1945年2月,經過一系列海空會戰,美軍掌握了太平洋戰場的制海權和制空權,進攻鋒芒直指日本列島。眼見敗局已定,但日本軍國主義者仍叫囂“決戰本土”。為了摧毀日本戰爭機器,美軍對日本展開密集的戰略轟炸,特別是1945年3月9日美國陸軍航空隊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群對東京的火攻,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具震撼力的常規武器空襲。
戰前態勢
從1944年6月5日至1945年1月15日,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的B-29轟炸機從中國機場起飛,展開代號“馬特豪峰行動”的對日轟炸。行動中,美軍對日本本土及亞洲日佔區進行49次空襲,僅投下1萬噸炸彈,對日本造成的損失很小,而自身卻損失147架飛機。
有鑒於此,美軍調整空襲戰術,將轟炸機的前進基地轉移到新佔領的中太平洋島嶼上(主要是塞班島、關島和提尼安島),並把綽號“鐵褲漢”的柯蒂斯·李梅少將調到關島,出任第21轟炸機司令部司令,統管第313、314、315、58聯隊的B-29轟炸機。盡管手裡的轟炸機數以百計,算得上兵多將廣,李梅卻下令暫停空襲,仔細研究下一步作戰計劃。
李梅發現,日本工業區集中在城市裡,居民區裡的家庭作坊與大工廠相互依存,如果美軍破壞這些小作坊,就能大大削弱核心兵工廠的產能。由於地震頻發,日本城市以密集的木制建筑為主,於是,李梅決定放棄用高爆彈轟炸,改用燃燒彈實施“火攻”。為了多裝燃燒彈,李梅下令B-29飛機拆掉自衛機槍塔,隻保留尾部機槍,節約下來的空間都用於裝載燃燒彈。最終,每架B-29可裝載5噸左右的E46或M47集束燃燒彈,具有強大的毀傷效應。
為了達到滿意的轟炸效果,李梅提出B-29機群的出動規模要進一步加大,B-29機組起飛后無需在基地上空盤旋等待進行編隊,而是直接飛向目標,投彈后直接返回,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節約油料。李梅還指出,日本屬於海洋性氣候,高空急流、雲層遮擋等情況是家常便飯,會導致高空投下的彈藥嚴重偏離目標,為此他決定將晝間高空精確轟炸改為夜間低空轟炸,燃燒彈在1524-1829米的高度上投放,這樣飛機可以避開高空急流。
1945年2月19日,李梅批准新的轟炸作戰條令,但他並未立即下令司令部所屬各聯隊恢復對日轟炸,因為一方面需要繼續對B-29飛機進行改裝,讓機組乘員熟悉新的作戰方式,另一方面,美國陸軍航空隊還得等待海軍陸戰隊拿下硫磺島。就地理位置而言,硫磺島處於日本本土與中太平洋島嶼之間,島上的日軍在發現B-29經過時可以向本土預警,並不時派飛機襲擾駐塞班島的B-29轟炸機。美軍奪取硫磺島后,戰斗機就可以從這裡起飛,對轟炸機進行全程護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