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戰場有尖兵——記總參某電磁頻譜管理中心仿真室

2015年07月12日15:43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無形戰場有尖兵——記總參某電磁頻譜管理中心仿真室

  新華網北京7月12日電(黎雲、楊雷、李強)從單兵裝備到指揮系統,從實驗室到四維空間,信息化時代,電磁波承載億萬信息,已滲透至戰場的每一個角落,成為影響世界和戰爭勝負的關鍵。

  作為我軍新型作戰力量,總參某電磁頻譜管理中心仿真室以駕馭電磁空間為己任,讓看不見、摸不著的電磁頻譜變得可見、可控、可用,讓復雜電磁環境變得不再“復雜”。

  從無到有,不斷跨越

  許多專家預言:“未來戰爭,誰善於控制、駕馭和運用電磁頻譜,誰就能贏得戰爭主動權。”甚至有人宣稱“21世紀將是頻譜戰的時代。”

  信息化時代,除了手榴彈,沒有哪一種武器不涉及到電磁頻譜。哪怕是一把槍,因為有了紅外瞄准,也有可能成為電磁干擾源。

  總參某電磁頻譜管理中心仿真室是隨著我軍信息化的腳步應運而生的。如何減少用頻武器之間的干擾,如何應對敵方的電磁干擾,如何協調軍地用頻的矛盾,成為這支部隊成立以來一直在想、一直在做的事。

  在沒有可靠的技術手段和具體實踐經驗的情況下,高級工程師肖凱寧和同事們靠鑽研和摸索,邁出了關鍵性的第一步:建成國內一流的電磁頻譜特性綜合測試分析平台。

  “這個平台就像CT掃描儀一樣,可以對用頻武器頻譜參數等指標進行‘體檢’,解決了長期以來頻譜特性測不准、測不全的問題。”總參某電磁頻譜管理中心副主任姜華說。

  但信息化戰爭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涉及陸海空天等多類用頻武器系統。想要把全軍的裝備都集中起來,難度極大、成本極高。

  這些問題,推動仿真室實現了第二次跨越:將武器裝備電磁頻譜“數字化”,裝入計算機中,初步搭建了全軍第一家頻管數字仿真平台,並在此基礎上,搭建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我軍電磁頻譜版的“兵棋”推演系統。

  “有了這個系統,就可以根據頻譜參數和實際需要的戰役、戰術背景,在電腦中解決復雜電磁環境下武器裝備精准化、科學化用頻問題。”肖凱寧說。

  近年來,仿真室又瞄准技術前沿,向頻管仿真的下一個高地——半實物頻管仿真系統發起沖鋒,力求充分發揮數字仿真和實物檢測技術“一加一大於二”的融合優勢,努力實現我軍頻管仿真手段的第三次跨越。

  憑數字說話,靠數據打仗

  隨著信息化建設步伐的加快,我軍大批用頻武器裝備成體系走向戰場。

  無人機是一種重要的用頻武器裝備,電磁環境直接決定了它的作戰效能。一段時間以來,同一空域多架無人機上天后,容易出現失聯失控的狀態。

  為解決這一問題,仿真室在3個月內對全軍無人機頻率進行了精細分析,為規劃無人機頻率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我們做了6480余次,進行了8次大的聯調聯試。最后形成了圖表162張,數據203148組。”仿真室主任崔凱說。

  這種艱難、繁雜的攻關經歷,對於仿真室來說已是常態。武器裝備從立項研制到部署運用都涉及頻譜管理問題。立項論証需要審核用頻參數,領取“准生証”﹔研制定型需要認証頻譜參數,頒發“出生証”﹔批量生產需要抽檢頻譜參數,發放“健康証”。“這些參數都需要我們仿真室來測試、分析和驗証。”仿真室高級工程師胡莉瓊說。

  即使武器走上戰場,仿真室的責任仍沒有結束。“單個系統用頻不出問題,不代表作戰體系就能科學運轉,必須用精准的數據、科學的方法制定一套武器裝備用頻規則,才能從源頭上確保武器裝備科學排兵布陣,充分發揮效能。”

  上高山、下海島,他們深入我軍幾十個用頻陣地,先后採集了400余型武器裝備的頻譜參數,通過精細化仿真實驗分析,編制了3大類、80余種武器裝備的用頻規則。這些規則頒布實施后,將為部隊備戰打仗提供科學依據。

  肩扛國家安全,心系經濟建設

  盡管這是一支年輕的部隊,但面臨的使命可謂重要而艱巨。

  在一次航天任務中,指揮大樓上負責接收主、副著陸場搜救直升機信號的北斗導航系統,被不明信號侵佔干擾,信息無法回傳。這意味著著陸場搜救直升機將失去北斗導航系統的定位支持,很有可能無法找到返回艙。

  仿真室臨危受命,連續蹲守14個小時進行監控和數據仿真分析,終於確定了干擾信號來源,並成功進行規避。

  某新型導彈試射前,負責監控導彈發射階段飛行軌跡的測控雷達突然“失明”。緊要關頭,仿真室出馬排查。經過篩查和定位,他們在方圓幾十公裡內,先后找到3個干擾源,及時解決了問題。

  “電磁環境不像其他的軍事設施,它是無形、無界的。”崔凱說,“在對它的保護上,不是僅僅圈一個柵欄那麼簡單。一些造福社會、服務百姓的重大工程,也需要我們通過各種手段,讓大家各行其道,實現軍地共同發展。”

  2012年,我國在東部沿海啟動大型風電場建設項目。但由於佔地面積廣、尺寸大,風電場將對雷達裝備的探測性能產生潛在影響,容易引發軍情誤判錯判。

  一邊是利國利民的經濟建設項目,一邊涉及國家核心安全,此時,仿真室再次出馬,先后四次赴現地實測,運用電磁仿真技術,就風電場對雷達裝備作戰效能影響進行精細化分析,為風電場精准選址提供了科學依據。

(來源:新華網)

圖片聚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東京奧運會今日看點:中國隊向女子蹦床金…
  2. 初心砥柱天地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
  3. 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4.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
  5. “祝融號”火星車累計行駛708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