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國主義從1938年2月到1944年12月,有計劃、有組織地對戰時中國首都重慶進行了長達6年零10個月的大規模轟炸,史稱重慶大轟炸。”——鐫刻在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梅園展廳序言中的這段話,將一樁樁瘋狂的戰爭罪行披露於世人眼前。
很長時間裡,關於二戰史上這場空前的“戰略轟炸”,並未有充分的史料和檔案公之於眾。但是,至今殘存於重慶山體中大大小小的防空洞,卻以永遠無法抹去的印跡,記錄著、昭示著戰爭的殘酷、歷史的苦難和中國人民不屈的意志。
“以炸迫降”:史上罕見大轟炸意圖動搖中國抗戰決心
據初步統計,在這6年10個月的時間裡,日軍對重慶實施轟炸218次,出動飛機9513架次,投彈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炸傷14100人,炸毀房屋17608幢。
大轟炸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造成的損失之慘重,在戰爭史上前所未有。連日本軍事評論家前田哲男也認為,對一個城市如此長時期進行攻擊,不用說在航空戰爭史上是第一次。
大轟炸給重慶百姓帶來無數“滅頂之災”。
1940年8月19日、20日兩天日軍投入轟炸的飛機最多,並啟用了最先進的零式艦載戰斗機,由於幾乎沒有防空力量,重慶完全暴露在敵機肆虐之下。
當時,一位駐重慶的國外記者目睹了轟炸的慘狀:自19日1時35分至20日14時,重慶連續四次遭受轟炸,使市中心商業區、郊區及江北的廣大地區遭到破壞。38處起火,殃及房屋和商店2000座以上,死傷數百人。巴縣縣城僅殘留五分之一,其他全部被毀。重慶的街道幾乎無法辨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