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戰歷史中汲取正能量
■周 遠
習主席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
記者在“沙家浜部隊”採訪發現,講抗戰故事、學抗戰精神、用抗戰經驗,研究抗戰歷史已成為官兵的自覺行動。作為一名軍人,要善於從抗戰歷史中汲取正能量。
要不忘戰爭失敗帶給人民的深重苦難,激發練兵動力。盡管我們最終取得了抗戰的勝利,但由於各種原因,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勝少敗多,大片國土淪為敵佔區,群眾慘遭蹂躪殺害。苦難雖已遠去,但作為軍人要牢記這段慘痛的歷史:隻有提升部隊戰斗力,在面對外敵侵犯時“首戰用我,用我必勝”,才能御敵於國門之外,避免苦難再次降臨。
要學習革命前輩抗戰精神和靈活戰法,提升練兵效益。在形勢異常復雜、條件異常艱苦的情況下,“沙家浜部隊”36名傷病員能夠堅持邊打擊敵人邊發展壯大隊伍,這離不開指戰員百折不撓、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以及機動靈活、以劣勝強的作戰方法。我們要學習革命先輩的這種精神,克服各種艱難險阻,不斷推進強軍興軍的偉大事業。
一紙花名冊 見証魚水情
■唐 豹 顧亞杰
伴著經典京劇《沙家浜》的繚繞余音,一本記載著104名指戰員姓名、籍貫等詳細信息的日記本式花名冊,靜靜陳列在濟南軍區某旅“沙家浜連”榮譽室內,見証著那段穿越時空的魚水深情。
1939年冬,36名傷病員養傷來到沙家浜,依靠當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掩護,邊養傷邊戰斗、邊恢復邊壯大。他們傷愈后,在當地成立江南抗日義勇軍東路司令部,組建特務連,不到一年這支隊伍就發展到4600多人,后整編為新四軍六師十八旅,“蘆蕩火種”迅速燎原。
可由於部隊輾轉作戰、幾經改編,這支部隊與養育、照料他們的沙家浜群眾失去了聯系。1998年,這支部隊奉命奔赴長江大堤抗洪搶險,常熟沙家浜鎮人民在電視中看到了荊江大堤上飄揚的“沙家浜連”旗幟。
“咱們的隊伍找到了!”第二天,沙家浜鎮政府立即派代表帶上慰問品,直接奔赴荊江大堤。時隔半個世紀,時空無法割裂的魚水深情再次相擁相融。
從此,常熟沙家浜鎮每年都要與沙家浜部隊互通往來。在紀念建軍80周年和新四軍成立70周年之際,原36名傷病員之一、“沙家浜連”第二任指導員金輝的女兒金若岩,將珍藏的1942年“沙家浜連”花名冊贈送給“沙家浜連”,作為這段魚水深情的永久見証。
(《解放軍報》2015年09月24日 07版)
(來源:解放軍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