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連”所在旅:從英雄部隊到“藍軍旅”

2015年09月24日09:37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沙家浜連”所在旅:從英雄部隊到“藍軍旅”

  濟南軍區“沙家浜連”所在旅

  從“蘆蕩火種”到“藍軍”勁旅

  ■本報記者 周 遠 通訊員 翟 森 倪 震

  單位名片

  濟南軍區某機步旅是在抗戰硝煙中誕生成長起來的英雄部隊。其前身為1938年春,我黨在上海浦東地區成立的南匯縣抗日保衛團第二、第四中隊。1940年10月改編為淞滬游擊第五支隊,1944年1月改編為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抗日戰爭期間,部隊發展到一萬五千余人,共經歷大小戰斗640余次,斃、傷、俘日偽頑9000余人。在蘆葦蕩裡,新四軍戰士和沙家浜人民共同譜寫了一首首壯麗的戰斗詩篇。部隊后來參加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作戰、解放一江山島戰役等。新時期,該旅作為濟南軍區唯一一支專業“藍軍”,先后參加了一系列重大演習。

  “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鬆,挺然屹立傲蒼穹。八千裡風暴吹不倒,九千個雷霆也難轟……俺十八個傷病員,要成為十八棵青鬆!”京劇《沙家浜》中的這些唱段可謂家喻戶曉。“沙家浜部隊”的傳人,濟南軍區某機步旅如今發展成為軍區的“藍軍旅”,近3年內先后歷經兩次換裝轉型,在70余年的薪火傳承中續寫新的輝煌。

  對抗理念悄然變化——

  從演習走程序到主動出難題

  “這樣的‘藍軍’讓我們有些不適應!”去年深秋,桐柏山區,由該旅擔任藍方的一場自主對抗演習還未開打,擔任紅方的濟南軍區某紅軍師官兵就發此感慨。

  原來,紅方偵察兵報告:藍方陣地前沿,戰壕塹壕縱橫交錯,明碉暗堡星羅棋布﹔每處通路要地都設有十幾個水泥實心三角錐,還用粗鐵鏈鎖成一體﹔反坦克壕足足有2米多深,而且裡面還灌滿了泥漿……昔日畫條線當鐵絲網、撒石灰當反坦克壕、插上木牌當地雷區等擺樣子、走程序的現象徹底不見了。

  “我們設置的演習環境再復雜,也比不上當年抗日戰場的復雜!”該旅官兵說。1939年9月,為保存有生力量,顧全抗日大局,該旅前身部隊指揮機關奉命西撤,留下不能隨隊行動的36名傷病員,在橫涇后方醫院治療。這個醫院地處日、偽、頑和當地惡霸的四面包圍之中,敵偽據點星羅棋布、封鎖嚴密。為了同敵人戰斗,36名傷員隻好把小船作“病房”、當“哨位”,流動於陽澄湖的蘆葦叢中養傷隱蔽……

  “在演練中降低對抗難度,就是對部隊戰斗力不負責。”去年那場自主對抗演習誓師動員大會上,該旅旅長高峰的一番話更強化了官兵的實戰化訓練理念。

  為了營造更加貼近實戰的環境,該旅的工作量比以往大大增加。由於工程機械有限,很多工事隻能靠人挖,官兵連續3個月吃住在陣地,終於圓滿完成構設任務。

  作戰方法推陳出新——

  從單打獨斗到多兵種立體攻防

  8月初,某裝甲旅千裡機動至濟南軍區某訓練基地。自主對抗演習打響后,坦克還未進入藍方陣地,就已經有十幾輛冒出紅煙,被導演部宣布戰損。“藍方使的什麼招?”紅方官兵有些不解。

  演習結束復盤總結時,紅方打開藍方參演兵力一覽表很是震驚:幾年不見,這支“藍軍”已經長出了“三頭六臂”。演習中,該旅作為藍方,不僅可以呼喚遠程炮火、空軍戰機、陸航直升機支援作戰,當遇到現有偵察手段無法獲取的情報時,還可以請求天基衛星傳輸戰場數據。

  “抗日戰場上,如果我們能有這些作戰力量該多好啊!”該旅一位參加過抗戰的老兵回老部隊,觀摩演習后很是感慨。

  1944年8月21日,該旅前身部隊得到情報,周鋪據點的日軍要配合南匯和新場據點的鬼子進行一次“清剿”。戰機突至,支隊長朱亞民與同志們商議后決定設伏。可當時的槍支數量少、威力小、射程近,手榴彈作為僅有的“重武器”,也隻有十幾枚。

  “劍不如人,劍法要勝人!”部隊集中16枚手榴彈,在日軍必經之路上,每隔七八米設置一組4枚“詭雷”。為了迷惑日軍,他們還組織群眾在附近田裡勞作,營造“平安無事”的氛圍。最終,部隊成功伏擊,消滅了前來“清剿”的日軍。

  “如今劍好了,劍法更要勝人!”配發新裝備后,該旅根據新裝備戰技術性能,大膽創新“信火一體”“立體攻防”等諸多新戰法。在最近5個月裡,他們在同一地域先后4次擔當“藍軍”與參訓部隊對抗,每次作戰部署都大變樣,鮮有敗績。

  武器裝備更新換代——

  從大刀長矛到數字化新裝

  今年8月,該旅近30%的官兵進裝備生產廠、入院校,進行新裝備知識學習培訓。學成歸來的這批骨干,將帶領官兵搭上部隊新一輪轉型發展的快車。

  這已經是該旅3年之內的第二輪換裝轉型。

  2012年初,該旅由摩步旅改制為機步旅。他們像接新娘子一樣准備迎接新裝備,可當鋼鐵戰甲駛入訓練場,缺教材、缺人才、缺訓練方法等問題便接踵而至。一名連長在指揮裝甲車訓練時,見裝甲車不聽“招呼”,急得猛拍戰車鋼板……

  看到部分官兵出現畏難情緒,該旅組織開展大討論,地點就設在各連榮譽室。注目一幅幅抗戰時期有些發黃的黑白照片,觸摸一塊塊閃亮的榮譽獎牌,官兵深受觸動:抗戰時期許多革命前輩入伍時連槍都沒有,照樣靠手中的大刀、長矛奮勇殺敵,用繳獲的武器不斷壯大自己﹔今天有了新型武器裝備,怎能在困難面前止步不前?

  編寫教材、完善設施、封閉集訓,他們在摸索中找准了轉型建設的“發力點”。來不及慶祝成功的喜悅,更大的挑戰接踵而至。去年,該旅被正式確定為全軍首批轉型建設單位,今年相關工作已經展開。

  提前籌劃裝備交接,在人員選派、接裝培訓、裝備輸送、聯調聯試等關鍵環節下足功夫﹔立足現有條件持續抓好理論奠基、模擬訓練和研究探索,確保新裝備到位后能夠立即展開先訓示范……這次轉型該旅走得更加沉穩和自信,向著建設新型數字化部隊的目標扎實邁進。

圖片聚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東京奧運會今日看點:中國隊向女子蹦床金…
  2.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
  3. 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4. 初心砥柱天地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
  5. “祝融號”火星車累計行駛708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