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強軍興軍這五年:"網紅",現象,面孔,聲音

2017年10月12日09:34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靠科技優勢搶佔戰爭新高地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今年3月12日,習主席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下更大力氣推動科技興軍。

  這是一次科技興軍的動員令,開啟了科技興軍的新征程。全軍歡呼,科技興軍的春天來了!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重要戰斗力。在人民軍隊強軍偉業的戰略布局中,如果說政治建設是立軍之本,改革強軍是必由之路,依法治軍是重要保障,那麼科技興軍則是核心驅動。有了強大的驅動力,我們才能加快實現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

  科技興軍是時代的強烈呼喚。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軍事革命正在孕育興起,戰爭形態加速向信息化演變,科技成為現代戰爭的制勝利器。我們要贏得軍事競爭主動,就不能不奮力推進科技興軍戰略,堅持向科技創新要戰斗力。

  科技興軍是搶佔未來戰爭新高地的迫切需要。由於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戰爭的制勝機理發生了顛覆性變化,一些新興前沿科技領域成為未來戰爭的新高地。隻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優勢,才能及時搶佔戰爭新高地,在與對手的較量中立於不敗之地。

  從一定意義上講,科技實力決定軍事力量的對比變化。經過長期努力,我軍在一些領域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某些領域正在由跟跑並跑向並跑領跑轉變。從國產航母正式下水到東風導彈威名遠揚,從殲-20橫空出世到運-20翱翔九天……一大批高科技武器裝備在部隊得到廣泛運用,科技創新對我軍戰斗力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升。

  我們在發展,別人也在發展。相比一些科技強國,我們的創新基礎還不牢固,創新水平還有明顯差距。如果不加快步伐、迎頭趕上,不搶抓機遇、彎道超車,就難以擁有科技優勢、保持制勝優勢。

  科技興軍是強軍戰略,落實到底才有強大威力。在科技興軍的偉大征程上,每名指揮員都應把科技素養作為履職能力的標配,每名官兵都要把手中高新裝備作為克敵制勝的利器,每名科技工作者都要把科技創新當作天大的責任。(桑林峰)

  這五年,這些“網紅”

  ■張容瑢 周 浩

  國產“大驅”

  “大驅”顧名思義即大型驅逐艦。2017年6月28日,海軍新型驅逐艦首艦在上海江南造船廠下水。那一刻起,中國有了屬於自己的萬噸級“大驅”。“大驅”之大,何止於排水量和續航力。它“顏值高”,“內在”更具品質。裝備的多種先進武器,賦予了“大驅”防空、反導、反艦、反潛的能力。除了強壯的“四肢”,“大驅”還有超強“大腦”。這,或許才是國產“大驅”的核心競爭力。

  “東風快遞”

  近年來,“東風”系列導彈因其行疾如風,動若驚雷,可以全時全域“包郵速遞”而圈粉無數。從57年前“東風-1”近程彈道導彈試射成功,到今年8月“東風”系列新型固體洲際戰略核導彈驚艷亮相朱日和閱兵場,“東風”家族的新成員越來越多。“東風快遞,使命必達。”這是網友們為“東風”系列導彈設計的一句口號,簡單的8個字背后,蘊含著民眾對我軍裝備的自信。

  “黑絲帶”

  科幻的外形,簡潔的涂裝,灰黑色的機身凌厲地劃過萬米高空,首次以戰斗姿態臨空朱日和草原,它霸氣威武驚艷世人。它,就是“黑絲帶”,我國自主研制的首型第四代超音速隱身戰斗機殲-20。殲-20戰機問世后,熱衷於為兵器命名的網友們就給還未出鏡已成“網紅”的它,取了一個一語雙關的名字——“黑絲帶”,機身涂色恰如黑絲,又契合了“四代”戰機的諧音。

  這五年,這些面孔

  ■張容瑢 甘兆楠

  程開甲

  程開甲,中國科學院院士,榮獲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異鄉懷抱赤子心,游學不改報國志。迎著剛剛升起的五星紅旗,他萬裡歸國,奉獻大漠20余載,苦干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羅布泊的聲聲“驚雷”,鑄牢了國防盾牌,挺直了民族脊梁。這位世紀老人用一生實踐報國誓言,人生一百年,奉獻一甲子,至今依然心系國防科技發展,孜孜不倦,奮斗不已。

  馬偉明

  馬偉明,中國工程院院士,帶領的團隊榮獲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

  巨艦蹈海,劈波斬浪,離不開強勁的“心臟”﹔科研遠征,團隊攻堅,離不開首席的領航。他作為艦船機電系統領域的權威專家,瞄准國際前沿,帶領團隊奮起直追、彎道超越,完成了從“跟跑者”“並行者”到“領跑者”的轉變,研發的最強動力“心臟”隨艦征戰遠海大洋,鍛造出一件件國之重器制勝深藍。

  鄔江興

  鄔江興,中國工程院院士,帶領的團隊榮獲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

  激情如奔涌的潮頭,掀起著創新的風暴。曾經在互聯網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現狀,令他夜不能寐。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反而激起他攻關的激情。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他帶領團隊涉險過關、攻城拔寨,終於佔領了互聯網技術核心陣地,宣告中國互聯網技術的“空心”時代從此結束,將網絡安全命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這五年,這些現象

  ■張容瑢 本報記者 高立英

  “下餃子”的速度

  據公開報道,僅2016年一年,海軍就入列了23艘水面艦艇,比上世紀90年代十年服役艦艇數量總和還要多。今年4月,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二艘航空母艦順利下水﹔6月,航母的“帶刀侍衛”國產新型萬噸級導彈驅逐艦首艦下水﹔9月,航母的“大奶媽”新型綜合補給艦首艦呼倫湖艦服役……外媒用“不可思議的中國速度”來形容中國軍艦這種“下餃子”的現象。不可思議的速度背后,是中國力量和科技興軍戰略的真實投射。

  “20時代”的新高度

  中國航展,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2架殲-20戰機,垂直爬升,翻滾著掠過空天﹔空軍某部,運-20大型運輸機緩緩滑過水門,正式列裝部隊,大幅提升了空軍遠程機動能力和戰略投送能力﹔蒼莽群山中,直-20飛越高原……短短數年時間,隨著殲-20、運-20、直-20等飛機相繼問世,大國重器跨入“20時代”,盡顯中國力量,讓國人歡欣鼓舞。

  “千裡穿楊”的精准度

  近期大火的電影《戰狼Ⅱ》中,大洋深處,導彈從千裡外的中國海軍驅逐艦上挾裹著雷霆呼嘯而出,瞬時扭轉戰局。現實生活中,國產無人機實現千裡外遙控殺敵,高清光電載荷讓它“指哪打哪”﹔某新型導彈武器系統可以裝載在各類飛機平台,具有全天候、超視距、多目標精確打擊能力。不論是近岸防御,還是遠海防衛﹔不論是攻防兼備,還是空天一體,今天,我軍裝備的各型導彈威力越來越強,打擊精度越來越高。

  這五年,這些聲音

  “我們既要扎根院校三尺講台育英才,也要勇攀科研高峰謀打贏。在科技興軍之路上,我們應充滿勇氣,堅韌不拔,帶出一流學生,創出一流成果,將知識貢獻給祖國,將人生服務於部隊,在實現強國夢、強軍夢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

  ——在空軍工程大學組織的喜迎“十九大”座談會上,信息與導航學院教授張群作為教職工代表,發起投身科技興軍事業的倡議。

  “我們要鼓勵人盡其才,尤其是培養科研創新領軍人才,更要發揮人才的酵母作用,打造軍隊建設最需要的創新團隊。”

  ——近20年來,海軍工程大學教授馬偉明領銜的重點實驗室,共培養出80多名電力、電子技術學科的專家級人才。對於帶隊伍,馬偉明有深刻的見解。

  “科研連著戰場,我們應該積極投身科技創新的時代洪流,爭當我軍空中戰略投送保障急先鋒,為實現核心技術‘中國造’與科技興軍作出新的貢獻。”

  ——在最近的一次授課中,空軍勤務學院航空軍交運輸系副教授陳思楊結合團隊研發成果和保障任務實際,動員學員們投身國防科技創新事業。

  (陳 卓、殷建宇整理)

(責編:韓笑(實習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