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戰爭形態劃分是啥標准?

2017年10月17日14:32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戰爭形態劃分是啥標准?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戰爭形態是關於戰爭的整體性認識,是人類戰爭發展客觀規律的具體表現,也是人們認識戰爭的科學方法和重要手段。習主席強調,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一支軍隊如果落后於時代,落后於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發展,就可能喪失戰略和戰爭主動權。當前,國內外對戰爭形態“斷代”標准、形式爭議很多。縱觀人類戰爭史,就會發現,軍隊武器裝備、軍隊作戰方式、軍隊組織形態構成了戰爭形態的三個基本要素。戰爭形態所呈現的穩定形式和狀態是武器裝備、作戰方式和組織形態基本要素之間矛盾的統一。戰爭基本矛盾運動既是戰爭發展的決定因素,也應該是戰爭形態分代的依據和標准。

  科學技術——武器裝備的打造機理。武器裝備是戰爭載體和物質基礎,是物質要素,也是核心要素。自史前人類第一次把石塊當作拳頭的“力量倍增器”以來,戰爭發展重要表現形式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較量。科學技術是以能量或力量技術為基礎的理論。科學技術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是第一生產力,當然也是核心戰斗力。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歷史,也是人類利用能量的歷史。一部人類戰爭史可以說就是一部能量發展史。能量作為科學技術推動戰爭發展的平台和載體,決定了人類軍事活動中基本能量結構。人類戰爭至今,其武器裝備的基礎能量發生了六次革命:一是從早期原始戰爭原始人使用石器、木器等兵器主要依靠人的體能,到金屬時代戰車、戰馬出現后主要依靠人畜的動物體能﹔二是公元12世紀火器的出現,武器裝備的基礎能量由動物體能轉變成了火藥爆炸的化學能﹔三是18世紀工業革命后,武器裝備的基礎能量轉變為機械能量﹔四是到19世紀末,電磁能量武器走上了戰爭舞台﹔五是20世紀40年代核能武器橫空出世,標志著武器裝備走進了核時代﹔六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突飛猛進,武器裝備信息化不斷提升,信息革命風起雲涌,信息能被重視和大量運用。六次革命的歷程使人類戰爭武器裝備的殺傷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能量成為人類戰爭發展的標志,且貫穿了人類戰爭的始末。

  作戰方式——武器裝備的運用方式。作戰方式是戰爭中主體和客體之間必然的、有機的聯系,其變革是對作戰系統或體系結構的調整,因而作戰方式是戰爭形態的結構要素。從根本上說,有什麼樣的武器裝備就有什麼樣的作戰方式,一定形式的作戰方式及其作戰理論隻能依據一定的武器裝備狀況才能建立起來。戰爭形態發展過程中,武器裝備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首先發生變化,當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原有的、舊形態的作戰方式難以適應新武器裝備性能的發展和要求,作戰方式的改變必然會到來。古代人類陣式作戰就是武器裝備最早的組合樣式,也就是早期協同作戰﹔火器的出現使布陣形式發生了新的變化,莫裡斯橫隊、古斯塔夫橫隊相繼出現﹔機械化武器出現后,陣地攻防漸趨主導,爾后合同作戰迅速發展。一戰期間,隨著機械化裝備的不斷更新、新的軍兵種不斷出現,加上無線電通信技術進入戰術層面,合同作戰由此誕生﹔二戰期間,隨著合同作戰的范圍不斷擴大,諸軍兵種協同動作更加密切,軍種和兵種迅速增加,尤其是長距離、多領域無線電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合同作戰逐步發展到聯合作戰,成為機械戰爭形態一個重要標志﹔上世紀末,由於網絡技術出現和成熟,海灣戰爭中實施多國諸軍種聯合作戰,開啟了一體化聯合作戰新紀元。作戰方式的變革往往不是自發的,也不是即刻響應的。並不是武器裝備的任何變化都能引起作戰方式的變化,作戰方式的變化需要通過戰爭主體——人的自覺活動並找到變革的現實途徑。

  組織形態——人與武器裝備的組合樣式。組織形態是軍隊力量編成結構,是作戰人員、武器平台、保障裝備等物質要素進行編組配置所採取的組織架構,是戰爭形態的功能要素。人類戰爭誕生以來,當一種新型武器裝備發明並初步投入使用后,人們首先花較長時間完善和改進武器裝備的實戰化性能。一旦武器裝備性能進入一個相對成熟穩定期時,人們開始關注和探索武器裝備與人、武器裝備之間的優化組合技術或方法。盡管此時物質形態即武器裝備沒有什麼變化,但其改變了作戰系統的功能形態和組織形態,結構決定功能,局部主宰整體,使現有武器裝備的殺傷力出現“倍增”直至最大化。正如杜普伊所言:“實踐証明,無論兵器的殺傷力有多大提高,新兵器跟軍事戰術和編制的兼容統一,要比新兵器的發明和採用重要得多。”裝備的優勢隻有融入科學的組織形態,才能創造出最佳戰斗力。總體上看,軍隊組織形態與人類社會生產生活形態相適應,基本呈現出冷兵器軍隊形態、熱兵器形態、機械化形態、核力量形態和初步信息化形態。組織形態變革一般不是自發的,而是姍姍來遲。不僅需要人的自覺活動並找到變革的現實途徑,而且需要具備一定政治、經濟和社會條件,缺一不可,否則變革難以實現。技術變革是軍事變革的起點,以實現人與武器的最佳結合,結構演變才是軍事變革的歸宿。(王春富)

(責編:韓笑(實習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