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這個團的3公裡跑為何要戴上防毒面具來完成?

2017年10月30日15:50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原標題:這個團的3公裡跑為何要戴上防毒面具來完成?

新訓期間,該團組織新戰士開展水中憋氣訓練。艾斯卡爾

從海拔1000米到5000米,這中間不僅僅是4000米的高差,更是新疆軍區某紅軍團從訓練場走向戰場的“升級”之路。

“3公裡跑就能讓大家累得上氣不接下氣,開什麼玩笑?”一次體能訓練之前,剛到該團的一名新排長對此還是嗤之以鼻。這不,才過一周,他的認識便發生了巨大改變——該團的3公裡跑是要戴上防毒面具來完成的。即使是平時跑5公裡、10公裡都不在話下的官兵,戴上防毒面具進行3公裡跑的時候,都會上氣不接下氣。

在海拔不高的駐地,開展這樣似乎有點折騰人的體能訓練,為何?

“戴防毒面具3公裡跑是我們組織的抗缺氧體能訓練課目之一。”該團領導告訴筆者,訓練是為了准備打仗,更是為了打贏。隻有做到先戰勝高原,才能戰勝敵人。針對所擔負任務的需要和每年駐訓地海拔高、氧氣少等特點,他們讓抗缺氧體能訓練常態化,讓訓練與備戰實時對接。

談及高海拔低氧環境,中士陳世金感觸頗深。幾年前初上高原的他,在一次團裡組織的輕武器實射中,因前期對於抗缺氧體能訓練認識不足而栽了跟頭。射擊開始后,他呼吸急促、極度不適應環境,導致10發子彈隻命中1發。

從海拔1000米駐地到5000米的“戰場”,高差帶給官兵的不僅僅是缺氧,還有對人體機能造成的巨大影響,以及時刻都會危及生命的突發性高原病。

“如何讓非戰斗減員最小化?”團黨委陷入深思,但很快,他們就達成共識:向科學組訓要戰斗力。筆者在導彈連看到,下士張磊剛剛完成戴防毒面具3公裡跑,連隊衛生員楊立華立即用心率監測儀測量他的身體指標:心率166次�分。對比他以往的身體各項數據后,楊立華認為張磊的身體指標符合進行下一步抗缺氧連貫課目的訓練。

“我們在抗缺氧體能訓練中採取‘過關升級’的訓考模式,起初進行單個課目、短時間的訓練,慢慢加碼進入多課目、長時間的連貫模式,促使官兵逐漸適應高原低壓缺氧環境。”走下訓練場,張磊邊擦拭汗水,邊向筆者說道。

連貫訓練模式更貼近實戰。上士許鵬水中憋氣5分17秒后,迅速戴防毒面具,進行3公裡跑,當他抵達終點后,又立即扛起重達40斤的彈藥箱沖向400米的沙地。到達射擊地線后,調整呼吸,砰、砰……輕武器實彈射擊成績5發46環,成績評定優秀。這是近日該團一次抗缺氧訓練課目連貫考核中的一幕,像許鵬這樣訓練成績達到優秀標准的官兵越來越多。

成績來之不易。抗缺氧訓練不像其他訓練課目那樣,咬咬牙、挺一挺就能堅持下來,親身參與后就會明白什麼叫“煎熬”。個別官兵甚至動起了歪心思:通過卸掉防毒面具裡的過濾器裝置、故意把防毒面具繃帶調鬆,來減少訓練中的痛苦。

一次戴防毒面具3公裡跑考核現場,在一個拐角處,由柴油、塑料、辣椒、花椒等混合而成的“毒氣彈”瞬間燃起,釋放出滾滾濃煙,霎時彌漫了整個區域,味道十分刺鼻。一些心存僥幸沒有按照規定使用防毒面具的官兵通過“染毒地帶”時,頓時被嗆得眼淚鼻涕直流,隨后被亮“紅牌”。

“以打仗的標准練兵,多讓官兵吃吃脫離實戰的虧,這些問題自然迎刃而解。”該團團長張信凱坦言,在真實的戰場上,一切脫離實戰的“假把式”都會不攻自破。為了讓官兵養成自覺,團裡制定了抗缺氧體能訓練考核細則,水中憋氣、戴防毒面具3公裡跑、戴防毒面具過400米障礙等課目都有具體要求,官兵逐漸適應這種“難熬”的訓練模式。

隨著抗缺氧訓練如火如荼的開展,該團近幾年赴高原駐訓演習期間,出現嚴重高原反應的人數逐年遞減,官兵不僅是平原“雄獅”,更是高原“猛虎”。前不久,在該團自動化站技術人員攻關下,“體能訓練成績管理系統”已經在該團軍事訓練網上線試用。下一步,他們將對這個系統進行調試,力爭實現體能訓練成績“大數據”智能分析,讓體能訓練更加科學合理。(韓雷 蘇建國)

(責編:韓笑(實習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