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士吐槽會:107個問號引發的思考

圖為武警陝西省總隊咸陽市支隊官兵跨越障礙訓練場景。做好新時代經常性思想工作,
基層帶兵人需要跨越的是與士兵之間的那道“心牆”。 袁明軒攝
原本遇到戰士問“為什麼”就發憷的李京,現在竟有點愛上戰士的“問號”。
作為武警陝西省總隊咸陽市支隊八中隊指導員,李京說,吐槽會開辦以來,戰士拋出來的107個問號聽起來挺嚇人,但仔細分析,被吐槽的多是身邊的小事——
有吐槽剩米飯拿來熬粥的:“剩米飯變米湯,口感實在不咋樣,難道不能改做大家喜歡的蛋炒飯嗎?”
有吐槽拔草工作繁重的:“每逢上級機關來隊檢查,我們就要拔草。如果拔草佔用訓練、勤務和休息時間,豈不怕拔淨了營區地上的草、長出戰士心頭的草?”
“這些小事早吐槽早解決,也就不是個事。相反,許多身邊小事不及時掌握並跟進解決,總有一天會積累醞釀成大事。”盡管每一個吐槽的問號背后,都隱藏著“不平靜的相懟”,但在李京看來,問題背后其實隱藏著許多正能量。
“吐槽需要勇氣,直面這些問號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智慧。”這位基層帶兵人坦言,吐槽會不乏尖銳問題,但經常性思想工作不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的嗎?“每次現場應對和解答問題,我都要提前喝杯熱茶,醒醒神,鼓鼓勁。”李京說。
問號士兵≠問題士兵
誰的心中會沒有問號?把那些問號拼接在一起,便是一幅士兵的“時代自畫像”
“為啥干部能隨時隨地使用手機,而戰士隻能在規定時間使用手機?部隊不是強調‘官兵一致’嗎?”
去年新兵下連,李京一天之內被新兵攔住十幾次,回答了30個問題。
“這幾年,士兵們思想越來越活躍,問號越來越多。”李京也曾疑惑,“在令行禁止的軍營裡,問號多的士兵是不是問題士兵?問號士兵與問題士兵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聯系?”
兩年前,因為手機上網問題得不到解決,戰士尹鵬成為“問題士兵”。
事實上,尹鵬的日常表現可圈可點:軍事訓練名列前茅,理論學習很積極,群眾關系好,是“優秀士兵”熱門人選之一。然而,尹鵬入伍前是標准的“拇指一族”,最大的愛好是上網聊天。為了上網,他想盡辦法跟中隊干部“藏貓貓”。
一天,尹鵬突然“失蹤”。中隊官兵四處尋找,在一家網吧找到尹鵬。面對滿頭大汗的李京,尹鵬問:“現在是互聯網時代,為啥中隊電腦不能上互聯網?難道你就沒有精神需求?”
八中隊地處大山深處,負責看押勤務。距離中隊最近的轉角村隻有幾戶人家。“抽根煙就可以走完”的街道上,隻有一家賣牙膏、汽水的小賣部和一家賣面食的小飯館。手機隻有2G信號。
“其實,我比士兵更想上網,想跟老婆孩子視頻,想給父母網購營養品。”李京坦言,“現實很骨感,上網在當時是件奢侈的事情,這個難題的確無法解決。”
因為上網私自離隊,違反紀律的尹鵬成為“問題士兵”,流著眼淚退伍回家。
那件事至今“窩”在李京的心裡,情緒很長時間沒有平復。無數個夜晚,每當睡不著覺的時候,他在鋪上翻來覆去,腦海中閃現的是一張張熟悉的面孔。那是他這些年曾帶過的兵。
回味那些面孔,品味那些面孔背后的“問號”,李京漸漸領悟到,把那些問號拼接在一起,便是一幅士兵的“時代自畫像”。想想自己的成長經歷,誰的心中會沒有問號呢?隻不過,如今的新生代士兵更愛表達罷了。
想通了這些,李京得出答案:“問號士兵≠問題士兵,但倘若經常性思想工作不能直面這些問號,那麼小問題就會積累成大問題。”
大學生士兵燕昊堂的事例,更堅定了李京的這一結論。
2016年1月,大學生士兵燕昊堂分到中隊。在短短一周時間裡,問了李京20多個問題。但就是這個問號士兵,主動請纓,連續熬了3個通宵,學會相關軟件,如期完成給每一位退伍士兵制作電子相冊的任務。
李京從燕昊堂身上悟出一個結論:“雖然問號士兵的問題多,但是這類士兵大多頭腦靈活、勇於創新,敢於拋出問題、尋找答案,能推動中隊建設。”
迎著“問號”走,創新才能“走心”
對於新生代士兵來說,“大鍋飯”“自助餐”“開小灶”,一個都不能少
在武警陝西省總隊採訪,記者發現,“戰士吐槽會”並非唯一的新生事物。
“基層部隊一直在積極探索經常性思想工作的新方法、新形式。”武警陝西省總隊咸陽市支隊政治處主任譚立國介紹說,“前些年,我們有‘理論宣講隊’‘諸葛亮會’。隨著社會新生事物不斷涌現,有的單位推出‘軍營故事會’,有的單位辦起‘軍營演說家’,還有的單位跟風辦起‘軍營最強大腦’‘軍營朗讀者’。不論採取哪一種形式,都是積極有益的探索。”
不過,並不是所有新方法、新形式都會受到官兵喜愛,有的活動開展沒多久就“走樣兒”,有的活動“干部心累、士兵身累”。
譚立國認為,戰士吐槽會廣受歡迎說明一個道理:迎著“問號”走,創新才能“走心”。
李京特別認同這一觀點。一次,李京發現戰士普遍對國際安全形勢感興趣,便組織官兵觀看電影《我的戰爭》。觀影后,大家討論積極熱烈。李京從中領悟:“找准集中授課的‘最大公約數’,‘大鍋飯’就能吃出新味道。”
在李京看來,經常性思想工作與吃飯一樣,眾口難調很正常。對於凡事愛問“真的嗎”的新生代戰士來說,“大鍋飯”“自助餐”“開小灶”,一個都不能少。
真心面對“吐槽”,“問號”才能變“嘆號”
官兵的“牢騷話”換個角度看就是“心裡話”,與戰士心心相印,才會與他們的“問號”共振共鳴
吐槽會為何這麼受戰士歡迎?
八中隊應急班班長鄭明崗說的好:“吐槽錯了,一笑而過﹔吐槽對了,必有回響。”
老話說,順藤摸瓜。如今,“槽點”就是士兵思想這根藤上的“瓜”。李京說:“順著戰士們在吐槽會提出來的問題,向根源上探尋,經常性思想工作就能靶向瞄准、高效解答。”
帶兵人真心面對“吐槽”,“問號”才能變“嘆號”。武警陝西省總隊咸陽市支隊政委王小平認為,對待官兵疑問的態度是一個重要的風向標,隨時檢驗著一名帶兵人是否真心為兵的情懷。
“官兵的‘牢騷話’換個角度看就是‘心裡話’。”王小平說,隻有滿腔熱情、飽含真情的把官兵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為兵解困作為第一要事,把戰士滿意作為第一標准,才能與戰士心心相印,真正與他們的“問號”共振共鳴。
把問號拉直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讓戰士吐槽容易,關鍵是吐槽之后怎麼辦。”李京說,比發動官兵“翻箱倒櫃”找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官兵“說話管用”,反映的問題不能“泥牛入海”或者只是得到“萬能回復”,實際解決卻遙遙無期。
如今,李京和中隊裡的其他帶兵骨干都養成了隨身帶本子的習慣。每開一次吐槽會,他們的本子上就寫滿了下一步急需解決的事情,兌現一個打鉤一個,逐一銷賬。
去年底,八中隊軍營網吧在士兵強烈要求下正式開放。每到周日,十余台連接互聯網的電腦前,都會擠滿興奮的腦袋。
記者打開網絡主頁,發現他們開設的學習答疑、生活服務、心理咨詢、成才服務、法律咨詢等欄目,涉及戰士學習、成才、戀愛、消費、心理等各個方面的具體問題。今年老兵復退前,他們開展網上答疑受到官兵的點贊。
“隨著‘互聯網進軍營’的持續推進,利用互聯網的特點開展經常性思想工作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如何更新觀念、優化結構、創新方法,仍然是帶兵人應當思考的問題。”王小平說,越是新手段,越要奔著解決實際問題去。隻有這樣,網絡才能真正為經常性思想工作插上“新翅膀”。(吳敏 賀軍榮 張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