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祖國“心臟”的守護者

本報記者  倪光輝
2017年11月23日04: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國旗護衛隊邁著鏗鏘的步伐走過長安街。
  安曉惠攝(人民視覺)

  天安門廣場,祖國的“心臟”。一聲清脆的哨音,劃破了清晨的寧靜——

  11月17日,星芒未散,天安門國旗護衛隊的官兵們早早起床,開始了升旗前的例行訓練。

  6時56分,國旗護衛隊36名隊員整隊出發。從金水橋到國旗杆下,正步行進96步,一步不多,一步不少。

  7時,太陽躍出地平線的同時,鮮艷的五星紅旗沿著國旗杆冉冉升起,雄壯的國歌聲響徹天安門上空。

  “升好祖國第一旗,凝聚億萬愛國心”,這裡早已成為每一名中華兒女心中的坐標,他們每天從五湖四海匯聚到這裡,感受偉大祖國“心臟”的跳動,感受愛我中華的神聖一課。

  金水橋畔,國旗杆下,長安街上,紀念碑前……武警北京市總隊十支隊官兵常年駐守在這裡,風雨無阻地守衛著天安門廣場、護衛著五星紅旗。時刻感受著祖國奮進的足音,時刻撫摸著走向復興的時代脈搏。支隊組建25年來,官兵用青春和熱血,忠誠履行使命、服務人民、盡職擔當,先后被武警部隊評為“基層建設標兵支隊”,被中央軍委表彰為“全軍先進旅(團)級單位黨委”“全軍學雷鋒先進單位”,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先進集體”。

  步履鏗鏘,戰歌嘹亮。他們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詮釋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神聖的尊嚴,讓五星紅旗映襯下的天安門廣場更加亮麗和諧。

  傳承紅色基因——

  鐵心向黨的“忠誠衛士”

  “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

  迎著清晨第一縷陽光,心中默唱著耳熟能詳的歌曲,守護天安門城樓的五中隊官兵們,踏上神聖哨位。黨的十九大勝利開幕那天,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為黨的十九大送上最高禮贊。

  “站在廣場觀盛世”,這是支隊官兵中流傳甚廣的一句話。作為天安門地區“最高”的哨位,“在這裡站崗,你會越來越為祖國繁榮富強而自信、驕傲”。站在“開國大典”舉行的地方,官兵們把這裡作為提升“四個自信”的生動課堂。

  1983年初,隨著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重新組建,武警北京市總隊的官兵們開始進駐天安門廣場地區擔負天安門城樓、金水橋、國旗、人民英雄紀念碑等的守衛任務。多少年來,這支部隊始終鐵心跟著中國共產黨,部隊前身從井岡山到延河畔,從西柏坡到北京城,轉戰南北,歷經戰火硝煙洗禮,始終忠誠地護衛在黨中央身邊。

  支隊組建以來,始終傳承著紅色血脈,“護衛國旗重於生命、守衛廣場無上榮光”深深植入了一茬茬官兵的內心。

  奮進的中國,嶄新的時代。武警北京市總隊政委劉振所介紹:“天安門廣場是見証歷史的地方,是感悟新時代的好課堂,支隊常年在這裡執勤站崗,用赤膽忠誠續寫了光榮和夢想,他們是用習近平強軍思想武裝起來的新時代官兵,是新時代部隊建設的一面旗幟。”

  營區上下,官兵目之所及、耳之所聞、手之所觸,到處都能感受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九大報告是一部思想寶典,隻有逐字逐句的研讀才能體會精神要義。”國旗護衛隊指導員彭凱帶領官兵歸納整理十九大報告中“14條基本方略”“40個新提法”“100個關鍵詞”等內容制作口袋書、黑板報、宣傳展板供官兵學習。

  支隊始終注重發揮駐地紅色文化和部隊建設底蘊深厚的特點,變資源優勢為教育優勢。堅持用國旗文化感召,每逢新兵下隊、老兵退伍、官兵晉職晉銜都要舉行向國旗宣誓儀式﹔堅持用英雄文化感染,組織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培塑官兵英雄情結﹔堅持用傳統文化熏陶,在賡續優良傳統中提升忠誠純度。

  為了適應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勢、新情況,支隊黨委還探索建立“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在研發的“掌上軍營”APP上,記者看到,工作動態、理論文庫、教育超市等10多項欄目一目了然,客戶端每天及時推送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理論成果,讓官兵在方寸之間解決思想上的難題、理論上的困惑。“隻有讓‘生命線’加裝‘數據鏈’,思想政治教育才會如虎添翼!”支隊政委王建華對記者說。

  提升核心能力——

  廣場安寧的“守護神”

  故宮午門外,國旗護衛隊駐地。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看到的是國旗衛士筆挺的軍裝、整齊的步伐和洋溢著自信的臉龐。

  有些成長隻有他們能領會:這裡的新戰士,在訓練中每天平均要行進2.7萬步,兩年服役期累計超過1.3萬公裡。腰插“十字架”、領別大頭針、背貼硬板床,這是練“站功”的基礎課﹔腿綁沙袋、尺量步幅、表測步速,這是練“走功”的入門課﹔槍刺挑啞鈴、槍托吊磚頭、腋下夾石子,這是練“持槍功”的必修課。

  有些疼痛隻有他們能體會:升旗手吳猛練習收旗動作時,手掌與旗杆一次次猛烈碰撞,鮮血染紅了白手套,依然力度不減﹔老兵陳國學站哨時,脖子被游客的風箏線拉出一條4厘米長的口子,他卻一動不動﹔“國旗之子”陶維革站國旗哨時腹部一陣劇痛,堅持上完一班哨后才發現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

  從進入國旗護衛隊的那天起,官兵們每天都要經受超越生理極限的磨煉,但是在每個人的心裡,始終有無上光榮的自豪感。“每一次升旗、每一個哨位,就是我們的戰場!這不是一面普通的旗幟,而是高揚在每一名中華兒女心中的信仰。”支隊長劉彥武說。

  “走進這支部隊,我們能時刻感受到,官兵始終把絕對忠誠的標准落實到履行使命的具體行動中,捍衛的是國家形象、民族尊嚴,每個人都能做到舍身為黨、赤膽忠心、愛崗敬業。”武警北京市總隊司令員李志剛說。

  這是一份用汗水、淚水甚至血水凝成的執勤數據——

  支隊正常部署每班哨用兵百余人,有時每人每天執勤長達10多個小時﹔年均執行臨時勤務2600余場次,最多一天要擔負20多場臨時勤務……

  “執勤無小事,事事連政治”,天安門廣場發生的任何事件都可能成為社會焦點。多年來,支隊官兵時刻保持高度警惕狀態,力保遂行任務萬無一失。

  在天安門廣場任何一個角落,如果發生可疑情況,官兵都能迅速到位、妥善處置:他們通過電子監控、信號對講等信息化手段,對重點部位,哨兵都能做到一點觸警,指揮員與哨兵同步感知。為使一線哨兵與應急力量同步行動,他們加強處置執勤情況協同聯動訓練,確保廣場任何一個點位一旦發生情況,官兵都能迅速到位妥善處置。

  支隊組建以來,圓滿完成歷次黨的代表大會,每年全國兩會,香港澳門回歸慶典,北京奧運會,國慶50周年、60周年慶祝活動,9·3閱兵,APEC會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重要會議、重大活動的安保任務。

  展現時代風採——

  傳播愛國主義的“名片”

  陽光照射在故宮博物院金色的琉璃瓦上,這座宮殿顯得更加華麗、庄嚴。作為游覽勝地,這裡每天都要接待數萬名國內外游客。

  而在守衛故宮博物院的七中隊,官兵談起11月8日的經歷,依然心潮澎湃。那天,故宮成為中美友好的見証,美國總統特朗普及夫人受習主席邀請前來故宮參觀。從那一刻起,官兵覺得自己守護的不僅是一座故宮,更是一座聯通中國和世界和平發展的橋梁。

  在國旗護衛隊的榮譽室裡,擺放著來自世界各地友人贈送的紀念品,有革命老區擁軍模范親手衲制的鞋墊,有維吾爾族青年送來的花帽,有藏族群眾送來的哈達,有南海守礁官兵送來的海螺,有哈薩克斯坦國民近衛軍送來的鏡框……

  “把以護衛國旗精神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輻射到全社會,是國旗護衛隊的一項崇高使命!”每來一批參觀的客人,國旗衛士們都熱情地向他們講解國旗知識和國旗背后的故事。據統計,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已有超過3億人次來到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國旗衛士把這幅壯美的圖畫,深深地定格在全世界炎黃子孫心底。

  今年8月13日,一張拍攝於天安門廣場的照片在網上熱傳:國旗區西南角,一柄深綠色執勤崗傘外,一名武警哨兵在雨中筆直佇立。身后傘下,擠滿了來自天南地北的游客。照片引發網友一致熱評:“為人民服務,最可愛的人!”“忠誠衛士,敬禮!”……

  黨的十九大報告鮮明提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重大思想,官兵們第一時間學習,第一時間踐行。多年來,官兵走了一茬又一茬,可“為人民做好事”始終刻在每名官兵心上。“當兵盡義務一陣子,為人民服務一輩子”早已成為官兵的共同心聲。

  在這片44萬平方米的土地上,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支隊官兵的身影。在進入天安門廣場的通道口和故宮博物院門口,都有支隊官兵們常年為游客提供問路咨詢、緊急求助、尋找失物等服務。專門舉辦文明禮儀、常用英語、法律常識、旅游知識培訓,使每名哨兵都成為“北京通”“活地圖”“宣傳員”,讓每個哨位都成為展示文明的窗口、樹立形象的平台。

  頭頂,是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身后,是億萬人民矚目的目光。官兵們的每一張面孔,都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自信的窗口。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23日 01 版)

(責編:王政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