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深海120”:水下援潛救生“急先鋒”

2017年11月24日09:36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水下援潛救生“急先鋒”

圖 中國海軍“長島”號援潛救生船及其搭載的深潛救生艇。李 唐攝

11月15日上午,在南大西洋海域執行任務的阿根廷海軍“聖胡安”號潛艇,發出最后一次通信聯絡信號后,便銷聲匿跡。失聯多天,很可能折戟海底的潛艇牽動著世人的心:遭遇了進水、起火還是掉深?能否找到又如何救援?

援潛救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至今,深海援潛救生仍是世界上尚未徹底解決的難題。援潛救生屬於人道主義范疇,救援力量第一時間到達,將給遇險潛艇的艇員提供更大的生存希望。目前,有多個國家的搜救力量在相關海域對阿根廷失聯潛艇進行聯合搜救。

深潛救生艇是通過人工操縱可在水下機動航行的潛水裝置,可對失事潛艇進行救援,因此被形象地譽為“深海120”。它的出征沒有火炮齊鳴、導彈呼嘯的快意瀟洒,卻往往與險情相伴,與生死相依。今天記者就帶您一探水下援潛救生“急先鋒”的風採。

大深度援潛救生

“深海120”應運而生

遨游深海,無聲無息,在關鍵時刻發動致命一擊。自19世紀末問世以來,潛艇作為深海利器備受各國海軍青睞。但變化莫測的海底險象環生,一旦潛艇失事跌向黝黑的海底,后果往往是悲劇性的。因此潛艇設計時就預留了救援接口,一旦出事,便於將幸存的艇員轉移到海面。

救援設備平時用不上,可一旦需要使用,就是決定潛艇兵們生死的關鍵因素。1963年,美國海軍最先進的攻擊型核潛艇——“長尾鯊”號失事於深海海底,引發了軍方對深潛救生艇的關注。

援潛救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深潛救生艇與失事潛艇救生平台對接,形成硬密封並與潛艇艇內均壓,在深潛救生艇和潛艇之間建立救生轉運通道,將失事艇員轉移到深潛救生艇,再由深潛救生艇轉運到救生母船。

援潛救生是一項集潛水醫學、深潛技術和動力定位系統等技術於一體的復雜工程,至今仍是世界上尚未徹底解決的難題。目前,世界上擁有深潛救生艇的隻有中國、美國、英國、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少數國家。

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初研發“神秘”號深潛救生艇,該艇自重30余噸,一次可救援24名艇員。2008年,美國研制建成了適合本國特殊需要的援潛系統SRDRS,該系統由水下作業系統和潛艇救生系統組成,所有部件能夠裝在標准拖車上運輸,也可用多種型號飛機空運,具有在世界范圍內對失事潛艇救援的快速反應能力。其中,潛艇救生系統單次救援能力16人,最大作業深度610米,最大對接角度60度,適應5級海況。

英國於1978年推出了“LR-5”型深潛救生艇,該艇在“LR-1”至“LR-4”系列載人潛水器的基礎上研制和生產,艇重20余噸,最大潛深457米,一次可救10人,在對接方面有獨到技術,后有其改進型“LR-5K”問世。2004年6月,英國、法國、挪威等北約多個國家啟動了“北約國家援潛救生系統”(NSRS),該系統包括兩個子系統:介入系統和救援系統。其中,救援系統由深潛救生艇、帶壓轉運系統以及導航、跟蹤和通信系統組成。深潛救生艇重27噸,適應6級海況,最大作業深度600多米,一次可救援15人。

作為潛艇大國,蘇聯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建造了5艘深潛救生艇。1994年俄羅斯研發了自重39噸、最大下潛深度750米、一次可救18人的深潛救生艇。2000年9月,俄羅斯海軍“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失事,俄深潛救生艇和英國“LR-5”型深潛救生艇都出動參與了救援,但均未成功。

1971年我國開始研制深潛救生艇,1986年試驗成功“7103”型深潛救生艇。目前,該型深潛救生艇已經退役。2008年底,我國從英國引進“LR-7”型深潛救生艇,成為中國海軍援潛救生的主要現役裝備。

搭載深潛救生艇

離不開配套“母船”

深潛救生艇平時存放在碼頭待命,執行援潛救生任務時搭載於大型綜合援潛救生船上。該船被稱為深潛救生艇的“母船”,主要負責吊放、回收深潛救生艇,並具有為其供電、供氣、供壓以及轉移營救艇員至加壓艙治療等功能,是其“堅強支撐”和“補給港灣”。

20世紀70年代,美國制造了“鴿子”號和“食米鳥”號遠洋雙體潛艇救生船,並首先將深潛救生艇用於援潛救生。到了80年代,核動力潛艇開始大量使用作為深潛救生艇的母艇,大型運輸機也用於快速投放救生艇。

與此同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仍以水面援潛救生船為主要母船,如英國1986年改裝的“挑戰者”號遠洋救生船、瑞典1992年服役的“貝洛斯”號援潛救生船、日本2000年服役的“千早”號援潛救生船等。

中國海軍“海洋島”號綜合援潛救生船於2010年初服役,排水量達7600余噸,處於世界先進水平。2012年,“劉公島”號、“長島”號援潛救生船相繼服役。

“長島”號寬18米,滿載排水量7000多噸,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最新綜合援潛救生平台。該船採用全電力推進,可以在4級海況、低速洋流下實現全方位動力定位,能穩定停泊於作業海域。除常規潛水裝備外,還裝配有遙控潛水器、深潛救生艇、300米飽和潛水系統等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援潛救生裝備。

在“環太平洋-2016”聯合軍演中,“長島”號大顯身手,迅速搜索到美方布設的模擬潛艇救生平台,精准完成水下對接﹔今年9月,“長島”號攜LR-7深潛救生艇參加中俄“海上聯合-2017”援潛救生演習,首次成功與外軍潛艇開展實艇對接救援。

救生艇作業危險性

不亞於“蛟龍”號

來到“長島”號后甲板,記者看到了傳說中的深海援潛“急先鋒”——“LR-7”型深潛救生艇。它的外形就像一艘袖珍潛艇,由一個圓柱體和兩個半球形封頭組成,外表有著外肋骨式結構的全鋼主耐壓殼體。這個耐壓殼體再加上導流罩等外配裝備為深潛救生艇穿上了耐壓的“金鐘罩”。

深潛救生艇作業深度500米,在水下姿態可以調節,靈活敏捷如海豚,這要歸功於由6個螺旋槳組成的推進系統。這6個螺旋槳推進力相當大,反應十分靈敏,猶如深潛救生艇的6條腿,使深潛救生艇能在海洋中自由航行,並能靈活調整姿勢,便於與失事潛艇進行對接。

深潛救生艇艇內有指揮艙和救生艙兩大艙室。其中,指揮艙是操縱員的主要操控部位,相當於駕駛室。救生艙分上室和下室。上室為援救時的載人艙室,下室為與失事潛艇救生平台對接的過渡艙室。

深潛救生艇作為一種水下救生裝備,具有潛水器的一般特性:能在水下自主航行、下潛上浮。不過,深潛救生艇主要擔負對失事坐沉海底的潛艇進行救援,其功能作用與潛艇、潛水器有著本質區別。深潛救生艇不能也沒必要像“蛟龍”號潛水器一樣下潛至7000多米,也不需具備潛艇對艦艇偵察作戰的能力。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潛航員是在艙內常壓進行科學考察和資源勘探,一般選擇較好的海況作業。而深潛救生艇水下作業針對性強,操縱員是帶壓與潛艇進行精准對接,援救潛艇艇員時需要打開艙門,程序復雜繁瑣。與失事潛艇對接時,既要考慮水流和能見度的影響,又要考慮潛艇內壓和潛艇傾角,要求最短的時間內進行最大限度救援,操縱對接難度大,水下作業風險高。

此外,深潛救生艇操縱員要熟練掌握操縱、航海、水聲、潛水醫學、電氣、機械、液壓等多方面的知識,培訓一名合格的操縱員至少需要2-3年時間。(高立英 於 超)

(責編:鄢玲淼(實習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